学问之道,贵自得之,欲求自得,必先有悟入处。而悟入之处,恒在单词只义,人所不经意之处,此则会心各有不同,父师不能以喻之子弟者也。昔人读书之弊,在于不甚讲门径,今人则又失之太讲门径,而不甚下切实工夫:二者皆弊也。
——吕思勉(历史学家)
研究问题应当坚持四条原则:1.要系统地研究问题,不要零零碎碎地研究;2.要有批判的精神,不要绝对化,说好都是好,说坏就是坏,像教徒对待《圣经》一样是不好的;3.要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4.要调查研究,用解剖麻雀的办法,深入一个地方,研究一个问题。
——马寅初(人口学家)
学问、思想的进步,主要凭不断地积累,而不是“弹指楼台”。我现在所悟到的一些道理,是“水到渠成”的结果,并不是一蹴而就的。我常对同志们说,我现在的一些比较成熟的意见,是多年来学习的结果。如果我在六七十岁时去世了,它们是不可能出现的。现在有些青年同志,聪明力学,这是将来成大器的可贵基础。但是,他们在态度上有些急躁,希望一夜之间学问就成熟了。这种心情是可以理解的。但是,却不是正常的态度。它忽视了学术成长的必须历程,只能是一种空想,一种虚幻之花。我要以过来人的身份,诚恳地告诫他们:只有服从规律,才能获得成功!
——钟敬文(民俗学家)
中国古代史书中,当然以《史记》和《资治通鉴》最负盛名。《通鉴》包括的时代更长,事迹更多,文字也是经过锤炼的。虽然多数取材于原来诸史,可是并不尽同诸史,而是有剪裁,有组织,兼采笔记杂说而又不囿于笔记杂说。《通鉴》的文字简洁,层次井然,容易抓着重点,没有芜杂、造作或生硬的地方,也没有文学家的调子和套头,比其他史书——如《明史》——更有文学味;比《史记》、《新五代史》等书更多史书味,阅读《通鉴》不仅学习了历史,同时还可以从《通鉴》的文字中学习如何修辞、选字,如何安排写作,如何句读等等,所以比较深入地阅读较好。
——郑天挺(历史学家)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