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特别策划二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27 14:3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关呈远:中欧合作充满后劲

  中欧关系的变化始终伴随着时代特征和力量对比的演变,同时也给世界格局和战略态势的走向留下深刻的烙印。说到底,这是双方从各自的和共同的长远及根本利益出发审时度势、不懈努力的结果,也是积极因素同消极因素持续博弈并战而胜之的结果。

  目前,在双方的共同努力下,中国同欧盟以及西欧各国之间高层互访和热线、书信往来十分频繁,议会、政党之间的接触和交往广泛开展,双方相互了解和政治互信不断加强。涵盖30多个领域的各级别对话和磋商日益深化,在重大国际、地区问题和双边关系问题上的共识明显增多。中国同欧盟及其成员国在国际组织中的协调和配合也卓有成效,双方就签订新一代伙伴合作协定的商谈逐次展开。

  中欧经贸合作持续扩大,并具有规模大、增速快、互惠性强、发展潜力大等特点。欧盟于2006年超过美国成为我国第一大出口市场,中国也已成为欧盟第二大贸易伙伴,并于2006年超过美国成为欧盟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中欧科技合作持续发展,项目多、领域广、技术含量高、成果显著。中国的快速发展为欧盟技术转化成生产力提供了广阔空间,中国的高技术潜能也使中欧合作充满后劲。

  毋庸讳言,伙伴之间也会存在分歧、摩擦甚至矛盾,中欧关系也不例外。中欧彼此的政治制度、意识形态、文化和历史背景、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不同,在有些问题上出现歧见,这毫不奇怪。随着双方关系特别是经贸往来的发展和扩大,产生一些利益纠葛和竞争也是自然和正常的。只要真正以合作伙伴的态度,通过平等及相互尊重的对话和磋商,在政治上完全可以加深理解、求同存异,在经济上减少摩擦、互利共赢,中欧互利互惠的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会在未来的岁月里取得更大发展。

?

?



  吴建民:欧洲需要接受和适应世界的多样性

  世界变化给欧洲人带来的失落感

  欧洲在过去的几百年中是世界的中心,欧洲文化也是世界上的主导文化,这就使得欧洲人观察世界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不大一样,欧洲人往往具有很强的优越感。这样一种心理正在受到全球变局的严重冲击。欧洲同美国不一样,美国可以说自己是太平洋国家,欧洲则不然。亚洲崛起、新兴国家崛起,必定会带来国际秩序、国际格局的改革与调整。新兴大国的权利增加后,欧洲的权利则可能相对有所减少。这一趋势和几百年以来欧洲人所形成的心态大相径庭,所以欧洲人这种失落感有日益加剧之势。

  欧洲人缺乏改革的心理准备

  欧洲经过战后几十年的快速发展,今天正处于一个过渡时期。所谓过渡时期有两层含义:一是欧盟从15国发展到27国,当然需要一个消化和巩固的过程;另一层含义是欧洲国家经过战后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也形成了严重的惰性。在全球化继续深入的今天,每个国家都需要改革来适应全球化,但是欧洲人缺乏改革的心理准备,他们害怕改革损害他们的既得利益。欧洲人这种思想状况,与一直处于改革状态下的中国人是不一样的,二者之间的反差也增加了欧洲人的复杂心情。

  我们应该懂得欧洲人的这种失落感不会在短时期内消失。这种失落感,会给中欧关系带来一些麻烦,我们处理时也需要有必要的耐心。对于出现的问题要采取一种平常心,是什么问题就是什么问题,不去夸大它,也不去缩小它。

  欧洲需要接受和适应世界的多样性

  过去几百年里,欧洲人在世界上叱咤风云,他们总是想用自己的理念、模式来改造世界。这种思想是十分危险的。因为文化上的多样性是客观存在的,文化的多样性决定了世界的多样性,全世界的国家不可能都遵循一种模式、一种制度。我们历来主张在平等和相互尊重的基础上进行对话来处理双方之间的分歧。应当说,欧洲官方也越来越接受这种做法,过去60年,中欧关系的发展是令人鼓舞的。今后60年,中欧关系一定能发展得更好,不仅造福于双方,而且会造福于全世界。

  梅兆荣:欧洲对华态度出现变化的深层次原因

  近年来,中欧关系跌宕起伏,不仅与2003年双方商定的致力于“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很不相称,而且与中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进一步深化、中美关系相对平稳发展、中日关系有所改善形成鲜明对照。人们不禁要问,欧盟对华态度出现如此变化,其深层次原因何在?

  第一,欧洲发达国家习惯于优裕生活,缺乏锐意进取的改革精神,应对全球化的冲击不力,内部问题和困难增多,过去那种舒舒服服的日子难以为继,导致反全球化情绪、经济民族主义、贸易保护主义抬头。

  第二,目睹中国的迅速“崛起”使欧洲一些人的心态失衡,认为中国的“上升”意味着欧洲的“下降”,失落感、危机感和恐惧感油然而生。

  第三,欧洲人有一种历史上形成的根深蒂固的欧洲中心主义和文明优越感,认为经过启蒙运动发展起来的西方民主、自由、人权等价值观具有普世价值,谁要是不予接受就是大逆不道,他们把坚持独立自主、按国情决定政策的中国称之为“非民主、非自由国家”,打入“另册”。

  第四,对欧盟迄今奉行的对华“无条件接触政策”未能达到西方所期望的目的,而促使中国实现“经济自由化”和“政治民主化”感到失望。

  第五,欧洲目前缺乏有战略眼光、深孚众望的政治家。新一代领导人或对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怀有偏见,或出于种种原因要与其前任的对华态度保持距离,或受内政因素和舆论的掣肘,常常目光短浅地为追求短期效应而干出一些“搬起石头砸自己脚”的蠢事。

  第六,美国的因素不容忽视。布什政策从2003年德、法联手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径中吸取了教训,从第二任期开始一方面花大力气缓和同欧洲盟国的矛盾,另一方面加大了软硬兼施力度分化欧盟,离间欧俄、欧中关系,并利用欧洲大国遏制中国。

  我们相信,只要双方都站在战略的高度,以长远的眼光和全球的视野正确看待中欧关系,相互尊重对方的核心利益和重大关切,遵循相互尊重、平等互利、互不干涉内政、求同存异、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准则,中欧关系就可以得到顺利发展,不仅造福中欧人民,而且可以为世界的和平、稳定与发展作出宝贵的贡献。

  马振岗:评估中欧关系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近几年来,中欧关系成为国际上一个热门话题,各种议论纷纭,看法五花八门。欧洲舆论还经常围绕一两件事大肆炒作,有时竟闹得满天风雨。“中欧关系究竟怎么啦?”中欧各界许多人士对此深感关切。在此时刻,很需要中欧双方冷静地观察和思考,实事求是地分析和判断。

  厘清“中欧关系”这一概念

  严格地说,中欧关系不是一个精确的概念。长时期内,中国所说的“中欧”关系是指中国同西欧国家的关系。后来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一是欧盟不断扩大,由最初的六国经济合作组织发展成为政治、经济、安全和外交朝一体化迈进的国家联合体,囊括了欧洲27个国家;二是冷战结束后,东欧国家或加入欧盟或向欧盟靠拢,作为一个政治概念的“东欧国家”不复存在。现在的中欧关系实际包括三部分:其一是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其二是中国同欧盟成员国的双边关系;其三是中国同非欧盟成员国的双边关系。这三者有联系,但也有区别,不能混为一谈,更不能把中国与其中一方关系笼统归结为中欧关系。

  厘清这一概念,对准确评估中欧关系整体发展状况很有必要:首先,中国与欧盟一个成员国关系出现问题,即便这个国家是欧盟有影响的成员,并不意味着中国同欧盟的关系发生问题;其次,如果中国与欧盟关系出现某种问题,并不意味着中国同所有欧洲国家关系都有问题。

  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仍占主导位置

  近几年,中欧关系确实发生了一些波折。面对中国的持续稳定发展,欧盟对华态度出现不很正常的变异,基于这种情况,有些舆论宣扬中欧关系已陷于“恶化”状态。这种结论显然是肤浅的和草率的。从整体上看,决定中欧关系的基本面没有发生实质性变化,推动中欧关系发展的积极因素仍占主导位置:第一,中欧在战略上没有根本利害冲突,互不构成战略威胁。第二,中欧在经贸、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具有互利互惠的特点,符合双方的根本利益。第三,面对世界上各种各样的全球性问题,加强中欧合作,共同应对挑战,已越来越成为双方的共识。第四,经过几十年的共同努力,中欧人民已有较好的感情积累,任何严重损害人民友谊的言行,都将遭到公众的反对。

  只要这些基础条件没有受到根本损伤,中欧关系就不可能恶化。双方共同努力确保中欧关系朝着互利共赢方向发展,符合中欧人民的根本利益。

  (本组文章由本报记者丁木整理)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