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中国公共政策创新的知识库
作者:haowj   日期2009-12-01 16:4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SCHOOL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PUBLIC POLICY, BEIJING NORMAL UNIVERSITY

  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学院于2008年9月正式成立,其前身是始建于1999年的社会发展与公共政策研究所。十年来,学院先后建立了社会保障、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非营利组织管理专业的硕博学位点和社会政策专业硕士点。学院致力于我国社会政策的研究,下设反贫困与社会救助研究中心、社会服务研究中心、儿童研究中心、社会公益研究中心、移民研究中心、卫生政策研究中心、政策模型研究中心、风险治理与社会创新中心、中国社会政策研究所、发展与规划研究中心、政策案例研究中心、社会政策分析信息中心等多个科研机构。学院的目标是打造贴近世界水平的公共政策研究和人才培养的研究型学院。

  学院目前有全职教师28名,其中16名在国外或香港获得博士学位,是北师大国际化程度最高的学院之一。十年来,学院突出自己的优势,坚持“研究、教育、实践”并重的办学理念,整合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教育学、心理学、人类学、地理学、统计学、医学和公共卫生等多学科领域,共计承担各类研究项目180多项,其中,国际合作项目有60余项。研究涉及社会福利与反贫困,儿童健康、发展、教育与福利,教育发展与评估,医疗服务和卫生政策,汶川地震影响与灾害恢复,社区参与和公民社会,城市化与全球化问题等社会发展领域。研究提出了几项最具理论与实践意义的核心性学术观点,如发展型社会政策、发展型家庭政策、“四驾马车”的反贫困政策、幼儿教育和关注贫困儿童健康的政策以及社会抗逆力—风险管理的新的理论框架等。此外,十年来学院科研成果丰硕,教师公开发表学术论文220多篇,其中The Lancet 两篇,SSCI、AHCI收录8篇,CSSCI收录100多篇,出版学术著作22部,提交各类研究报告100多篇,先后三次获得民政部、国务院及国家领导人的重要批示,有4项科研成果和项目获得省部级奖项,系统构建了我国公共政策创新的知识库。

  学院结合中国国情提出的核心性学术观点,对学术界和政府的政策制定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发展型社会政策理论是国际前沿的社会福利理论,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这一政策的核心理论是将社会政策看成生产力的一个要素,是一种社会投资行为,其基本依据是社会政策对提高劳动力的素质有直接的作用,社会政策关系到国家的可持续发展和竞争力的提高。在结合我国本土经验的基础上,我们提出了发展型社会政策的功能链条,即“人力资本投资与社会建设—就业和消费—促进经济发展—社会公正和社会发展—社会稳定—国家竞争力”;并以此为思路构建了中国发展型社会政策的框架,即尽快改善农村办学条件,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加强对劳动力市场的干预,从建立和完善农村社会保障制度入手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开覆盖全民的医疗社会保障制度,重视普惠型社会福利的积极作用,加强治理和善治改革。

  发展型家庭政策主张在政策设计中要增加对家庭的支持作用,针对老人和儿童实施一些普遍性的社会福利,推进家庭的城市化进程,形成一个政府、市场组织、社区及公民社会组织等都有责任、动机和行动来支持家庭、帮助家庭更好地行使其责任的制度框架。在这一框架中,政府要在经济上支持家庭,要鼓励工作单位制定有利于职工行使其家庭责任的工作制度,在社区建设中,要将建立以社区为依托、以增强家庭功能和保证儿童发展需要得到满足的家庭服务作为目前社区建设中的重要内容。

  “四驾马车”的反贫困政策提出,在我国下一阶段的农村反贫困政策中,应针对当前贫困和低收入人群的特征和主要风险,形成一个由普遍性医疗保障制度、普惠型社会福利、选择性社会救助以及开发式反贫困政策组成的“四驾马车”的框架共同发挥作用。其核心思想是农村反贫困不能只靠单一的事后救助,而更要重视对贫困的预防,即要从社会救助向社会保护转变。

  发展型社会政策十分重视对于儿童的投资,认为从一个民族对于儿童的态度可以看到这个民族的未来。基于这一理念,学院特别注重我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完善。从2006年4月开始,学院先后承担了教育部重大项目“学前教育发展战略研究”及教育部、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联合项目“中国儿童早期教育政策回顾”等课题,系统梳理了中国幼儿教育政策的发展历程,提出了发展幼儿教育的一揽子政策框架,以及向儿童发展倾斜的一系列政策建议,如加大对幼儿教育的投资力度,通过多样化的投资机制充分发挥公共投资的效率,关注贫困地区和弱势群体等。2009年8月,学院承担了国务院妇女儿童工作委员会办公室委托的“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编制研究”项目,负责牵头完成中国儿童发展纲要2011—2020年的研究编制工作,初步提出了中国未来10年的儿童发展目标和测量目标。

  社会抗逆力—风险管理的新的理论框架是在抗逆力的理论探索中,将文化和制度因素纳入风险管理理论,指出抵御风险既需要物质性资源,也需要非物质性资源,认为社会各主体(个人、家庭、组织、社会、政府、全球等)均有抗逆力,要致力于对这一能力的提升,从而增加社会抵御风险的能力。社会抗逆力—风险管理的新的理论框架是一种新的风险管理思想,即主张把抵御风险的重心从注重“资财投入”转向“资财投入”和“文化制度建设”并重,在成本计算上是一种较低成本、较高收益的理论,是对现有风险管理理论缺陷的弥补,是对风险管理理论的创新。

  学院以致力于推进公平的社会发展作为自己的使命,几年来,不仅系统构建了中国公共政策创新的知识库,而且作为政府政策制定智囊团的作用也得到了充分的发挥。2005年12月系列研究报告《吉化爆炸与松花江污染事件》的政策建议一出台就得到了国务院领导的批示,为政府能够恰当、有效地处理中石油吉林石化爆炸事故引起的松花江水污染事件提供了及时的政策建议;调研报告《我国孤儿的现状与面临的困境》直接促成了2006年3月29日民政部、中央综治办等15个部委联合下发文件《关于加强孤儿救助工作的意见》;研究报告《关于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体制及若干问题》得到了温家宝总理和马凯国务委员等中央领导的重要批示,为抗震救灾与灾后恢复重建政策的制定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持。在具体的社会政策制定和实施中,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城市低保标准的自动调整机制、税制改革后的农村五保制度、城乡医疗救助制度等方面,也都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经历了30年的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增长之后,我国当前正处在黄金发展和矛盾凸显并存的时期。“矛盾凸显期”表明对社会政策有巨大的需求,“黄金发展期”又意味着这种社会政策需要对发展具有支持作用。也即,我们正处于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并重的时期——这是我们考虑中国社会政策的基本出发点,将社会政策同经济增长政策有效地结合是现实对我们的必然要求。我们将不辱使命,以知识分子的社会关怀和实证的专业精神,为基于大众需求和社会正义的公共政策和社会发展作出我们应有的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