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公共文化服务要离百姓近——访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19 15:40: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共图书馆近年来发展迅速,各地图书馆掀起改扩建热潮,服务水平有了很大提升。窥一斑而见全豹,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可以看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的影子。为此,我们专门采访了中国国家图书馆馆长詹福瑞,请他以公共图书馆的角度,由点及面,来谈中国如何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中国社会科学报》记者(以下简称记者):人们常用“两条腿走路”来形容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和文化,中国的发展也离不开文化实力与经济实力的共同增长。在您看来,作为文化实力一种重要体现的公共文化服务,在中国的发展处于怎样的水平?能否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为例来说明?

  詹福瑞:一个国家的发展离不开经济与文化的发展,党的十七大提出“四位一体”的概念,就是要使政治、经济、文化与社会共同发展,再加上生态文明,就是“五位一体”。

  改革开放以来,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的,用百姓的话说就是首先要吃饭。经济是基础,如果不发展经济就没有充足的资金投入到文化发展中。党的十六大提出,文化与国家发展状况相关,文化滞后会影响经济。而经济的发展不光要靠物质资源,还需要文化、知识和技术创造文化附加价值。国家发展经济,目的是为了人的全面发展。人仅仅满足穿衣吃饭还不够,还需要精神上的满足,对精神的追求就是文化,这才能突出人的全面发展理念。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落后西方许多年,1850年西方就有公共图书馆,而中国20世纪初才有。1905年中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出现在湖南、湖北,1907年东北出现了两个,1909年全国有8个,包括中国国家图书馆。现代图书馆起点晚,20世纪60年代开始重视图书馆的建设,建立起覆盖城乡的图书馆体系,基本上每个县都有图书馆。“文革”时期许多遭到破坏,恢复缓慢。改革开放初期,很多地方没有及时恢复,反而继续破坏,有的被挪作商用,有的被拆除,剩下的很多也损坏严重。

  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公共图书馆重新开始发展。21世纪后,尤其是党的十六大以后,公共图书馆的发展迈入快车道,这表现在几个方面:一是图书馆的业务开始恢复。二是党的十七大后构建城乡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受到重视,各省图书馆面积扩大,改扩建增多。湖北省图书馆改扩建面积达10万平方米,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改扩建面积近11万平方米,各省级、市级馆舍面积基本能满足业务、服务需要。三是高校图书馆、专业图书馆发展快,尤其是高校图书馆,随着高校扩招和校园扩建有了很大改善。四是文献收藏量扩大。五是服务范围不断拓展、服务模式不断改变、服务内涵不断深化,比如在延伸服务方面,各省级馆纷纷开讲座、办展览,有的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如深圳图书馆。六是已经投入将近4亿元建立国家数字图书馆,同时政府大力投入建设文化资源共享系统,叫“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已经覆盖城乡。七是馆舍建设加快,国家发改委要求十一五期间每个县都有图书馆,每个乡都有文化站,其中包括图书馆或图书室。

  记者:您能否以公共图书馆的发展为例,谈谈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哪些地方仍需完善?

  詹福瑞:目前公共图书馆整体发展很迅速,当然,其中还存在一些问题。

  第一,东西部由于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了信息获取及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不均等,公民没享受到其应得均等公平的服务。以图书馆为例,常州、苏州、东莞、嘉兴等市以城市图书馆为总馆,开始建立城镇相连的网络状服务体系,有的分馆已经建到社区和乡镇。而西部地区很多图书馆在馆舍和服务方面还未完全恢复,发展还存在问题。根据2007年的统计,全国市级没有购书经费的还有700多馆,县级有2000多馆。

  第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还没建立起有法律依据和良好政策环境的保障体系,比如中国现在还没有图书馆法。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处于没有法律支持的环境下,地方政府投入与否、投入多少,都没有法律来追究其责任。这造成发展的无序,图书馆在很大程度上需要仰仗自己的努力。这是目前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里十分重要的问题,急需解决。

  第三,人才队伍建设仍存在问题,从业人员学历、知识水平、文化素质普遍偏低,不能适应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快速发展的需要。图书馆从业人员资格认证制度出台之后还没有真正实施,与现代图书馆事业和服务不相适应,现代图书馆要求的人才应该懂技术,至少得懂得网络、计算机以及现代信息检索技术。

  记者:最近几年新建的公共图书馆、文化馆、博物馆、大剧院等较多,掀起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高潮。然而,这种建设主要是投入在基础设施方面,而且有些设施使用率不高,您对此有何评价?

  詹福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中有硬件、软件两方面的投入。硬件主要指馆舍等基础设施,这是最基本的服务保障和开展业务的保障,目前这方面引起了政府重视,投入比较大。但是在硬件建设中还有缺项,就是购书等运行经费保障不足。就跟盖房子一样,并不是说盖起了就能住,还需要建配套设施。

  另外就是软件的建设,它是配套工程,包括人才队伍、政策环境、舆论环境、职员待遇等。这方面现在也存在问题,就是房子盖好了,投入也很多,但是运行并不理想。

  公共文化设施应该建立在公众最需要的地方,如公众密集的居住区。但是,有些地方却离开人群密集区,去城市边缘搞建设。这种现象不仅与土地价格高涨及政府投入不足有关,更与一些政府官员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用途认识不清有关。这些设施不是用来看的,不是“政绩工程”、“形象工程”,而是应该让百姓使用方便。因此,城市图书馆不见得建成标志性的就好,哪怕小一点,只要建得多,形成网络状体系,就能更方便群众。国际图书馆联合会一再强调,在每1.5—2平方公里内要建一座图书馆,这才方便百姓使用。

  还有一个现象,就是有些公共文化设施往往集中在一起,图书馆、文化馆、美术馆都建在一个文化广场上,这还是“形象工程”的思想在作祟。有的城市就把美术馆、博物馆、图书馆都建在交通未开的地方,虽然政府也跟着搬过去了,离政府近,但离百姓远,百姓不可能花几十块钱打车或坐几个小时公交车去看书。这是现在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虽然建立起来了,但是利用率不充分、不理想的原因之一。

  此外,这些问题还与公益性事业单位内部管理有关。根据中央改革的要求,要加大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但是目前缺乏活力,这就要求公共文化服务单位的领导和工作人员应该有做文化使者和振兴中华民族文化的使命感。

  记者:刚才您提到城乡之间公共文化服务存在较大差异,各地区发展也不平衡,而且这种差距还在扩大,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国家图书馆将馆藏资料数字化等做法,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这一问题?

  詹福瑞:这种差距意味着公民没有享受均等的文化服务,在设施和文献的占有量方面差距较大,这就是文化资源分布不均。在北京,有国家图书馆、几个区的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及社区图书馆,资源的占有量显然大大超过中西部。

  此外,服务水平和质量也不均等。比如同样一本书,图书馆可以是你借什么我给你什么,还可以是你借这本,我同时给你推荐相关的书。后一种服务意味着,图书馆提供给你的信息大大超过了你需要的信息。现在国家图书馆每周举办的讲座邀请的都是全国一流的专家,但西部就不太可能,显然服务上的差距很大。

  怎么改变这个问题?首先是主体要到位,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政府是主体,不仅是中央政府要到位,还要各个省、市、县乃至乡镇的地方政府到位,要做到认识到位、投入到位、组织领导到位、环境优化到位。其次,国家图书馆发起了西部援助计划,图书馆学会发起了志愿者行动。西部援助计划是国家图书馆将部分资源如下架图书无偿捐给西部贫困县,并无偿培训馆员。志愿者行动是将全国高校和图书馆界的专家组织起来,假期去给西部图书馆馆长和馆员做无偿培训。这是图书馆界的自救、自强行动,也是自发消除信息鸿沟的措施。最后,西部地区图书馆也要自强。

  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一项重点建设工程,是一个战略构想。去年国家图书馆拿出2.64TB数字资源放到各省级分中心,各县可以通过访问省级共享中心来获取这批数字文化服务。明年我们计划扩大到6TB,1TB相当于38万张光盘容量。国家数字图书馆的接口是开放的,面向各种类型图书馆提供服务。我们现在也通过在各省建分馆的形式,将数字资源放到各省的图书馆,为各省读者提供服务。数字图书馆是消除东西部信息鸿沟的重要途径和手段,但它并不是唯一的,不能过分强调。我们需要警惕这样一种错误的观点,即认为有了数字资源就可以不买纸质文献,二者的阅读环境和阅读需要是不同的。

  记者:中国政府正在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但现在公共文化服务建设方面主要还是依靠政府,在政府职能转变的过程中如何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建设和发展繁荣公共文化服务?怎样探索政府调控和市场参与的最佳路径?如何贴近群众需求?

  詹福瑞: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上,以国外图书馆为例,其资金来源有几个方面,政府、基金和自筹各占三分之一,自筹中有相当一部分来自社会捐赠。我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也应参考下这种方式,虽然政府是主体,但不等于社会力量可以缺席,这个社会力量包括企业和个人。西方有许多私人图书馆、美术馆、博物馆,我希望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多往这方面投资。

  目前社会力量参与积极性不高,原因有几个:一是政策法规不配套,虽然也有捐赠免税的政策,但总体来说仍难以调动企业家捐赠的积极性。二是企业家对政策法规不了解。三是与现在许多企业家缺乏社会意识与责任有关。不过也有一些有眼光、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在做社会文化事业,如香港的邵逸夫先生在全国捐赠建设了很多图书馆。

  在市场化改造方面,公共文化产品生产要放开,然后由政府采购。新加坡图书馆员工都在做核心业务,物业、图书排架、贴标签等都由公司做,但在国内这类公司很少。

  现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主要是政府在做,政府在决策方面将来应该多征求公众意见。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成之后,给公众提供什么样的服务也得多征求公众意见。满足公众的文化需求就意味着,要将这种需求作为建设和服务的出发点。这方面的反馈机制还没有建立起来,像在欧洲一些国家,建不建图书馆,公众的意见很重要。去社区调查公众需求可能比较困难,政府应多发挥两会的作用,比如要建图书馆、博物馆或美术馆,提出方案之后,可以征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意见。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