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省先省吃”的消费观要不得
□宁高宁 来源:《人民日报海外版》2009年11月7日
150多年前,德国统计学家恩格尔发明了恩格尔系数,把人们用于食品消费比例的不断降低看成是社会进步和富裕的必然趋势。联合国粮农组织又在此基础上,用食品支出的比例定义贫穷国家和富裕国家,使人们把减低食品支出在消费中的比例当成了一个发展目标。如今,人们开始反思过去,将许多目标重新排列,产生了人类发展指数、国民幸福指数等新的目标系统。在这些系统中,优质食品的地位得到了明显的提升。强调食品的重要性及其在消费中的比例,并不是说食品的价格应该提高,而是说食品在生产和消费中的品质应该提高,应该与社会发展及生活质量有更紧密的联系,应该有更多的投入,应该有更安全、健康、营养和提升人体素质的优质食品。在食品的消费意识上,也不能习惯于要省先省吃,就像一个爱美的人,把本来用于吃饭的钱省下来,去买好的衣服和化妆品,结果搞得体质和面色都很差。中国人一直在说民以食为天,这句话在过去是指人要吃饱,现在则是强调人要吃好,这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从产业链出发,提升食品消费的水准,是粮油食品企业的商业机会,也是社会责任。
(刘鹏/摘)
奥巴马12年学术生涯无成果
□李小年 来源:《文汇报》2009年10月27日
奥巴马的学术生涯,对我国社会科学学术评价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有不少有益的启示。奥巴马是哈佛大学的法学博士,芝加哥大学宪法学教授。早在哈佛读书期间,他就担任了全美法学权威期刊《哈佛法学评论》的总编辑。在芝加哥大学,他是一位善于引导学生思维、能编自己的教材、颇受学生欢迎的教授。但是他在12年的学术生涯中,没有发表任何学术成果,而且拒绝了芝加哥大学提供的终身教授职位。如果放到中国目前社会科学界以论文发表数量为取向的学术评价体系中来看,这简直不可思议。更令人惊诧的是,奥巴马在哥伦比亚大学毕业后,毅然放弃了在华尔街的精英生活,到芝加哥最贫穷的黑人社区从事社区服务三年,做了许多改善社区道路、照明、房屋修缮和劳资关系协调等具体细微的工作。他复兴社区的能力成为其后来竞选的主要号召力。思维和创新不能以尺子和数字来丈量,以单一的量化指标,难以考核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水平。
(黄维政/摘)
“漂在机关”的借调群体
□汪玉凯 来源:《人民论坛》2009年26期
在乡镇乃至中央的许多机关里,生存着一个特殊的群体——借调干部。他们是从各个单位被“借”到上级机关工作的。借调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机关工作人员流动方式,颇具中国特色。如果从时间上进行追溯,中国古代官场上就存在借调现象。借调是人浮于事的表现,是干部管理体制中的一个“怪胎”。然而,借调的单位有事情,人手不够用,就从下面单位借调人员,却不管下面单位的工作怎么开展,人手是不是够用。下面的单位只好也采用借调的方式来填补空缺,或者招聘临时工。有人将借调者称为“被剥削的长工”,这是干部管理制度不完备的必然后果。《公务员法》规定的公务员交流方式只有三种:调任、转任和挂职锻炼,对借调只字未提。笔者认为,借调不可能像挂职、轮岗、交流一样合法化,因为借调现象本身就是一个“怪胎”。
(胡荣荣/摘)
诸葛亮的家产
□马世雄 武占祥 来源:《检察日报》2009年11月3日
诸葛亮是我们大家都耳熟能详的历史人物,但他的家产有多少呢?从《自表后主》一文诸葛亮自曝的家产看,他很清廉。按照汉代和三国时期的官俸制度,“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是一个很低的数字。“子弟衣食,自有余饶”,则指诸葛亮的家人是和普通百姓一样从事种植和养蚕等农事活动来维持生计。“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意思是至于自己的衣食起居,自然靠官俸维持。而“不别治生,以长尺寸”,显然是指俸禄之外,没有别的生计,不搞经营,也不依靠别的收入发财致富。“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这一句话把诸葛先生的家产充分展现在世人面前,即内无多余的衣物,外没有多余的钱。从诸葛亮的自述中,他是怎样的一个官、具有何等的品质,人们一目了然。
(舒建军 武勇/摘)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