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经多次改朝换代和革命,文化流脉从未中断,但其现代转型却漫长而曲折。王鸿生的《历史的瀑布与峡谷——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构和现代转型》一书以此为主线,运用系统科学方法,综合各类学术观念和知识,对中华文明的“精神部分”进行文化结构分析。
作者首先从理论入手探究文化、文明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所谓文化,即“文化是被人类赋予了价值和意义的生活,是这种生活的全部,是其过程、方式,又是其成果”。而文明则是“开始在国家之内用政治方式协调利益和解决社会问题。从法学和政治学的角度看,文明也就是社会成员的‘行止’已有‘明文’规定”。对于二者的关系,作者在列举塞缪尔·亨廷顿等人的观点后指出:文明是从特定的角度看文化,与野蛮相对应,着眼于人类社会取得的进步方面,主要包含在价值上被肯定的东西。而文化不但包含进步的东西还包含落后、野蛮的东西,所以也比文明的内涵更丰富。对“文明”进行文化分析,就是文明被看成一种文化的体系,通过分析这种体系的结构,可以对不同文明进行比较,加深对特定文明性质的理解。这种分析是结构、要素和功能比较,而非“好、坏”的判断和“进步与落后”的比较。
作者以独特的科技史视野运用7W(即what、how、why、who、when、where、would)的分析路径,在评述钱穆的“农业文化论”、牟宗三的“三统说”等学说的基础上提出自己的“四统”研究法。作者希望“从政统、道统、学统、法统等四统”的学术视野来审视整个中华文明的文化结构和现代转型问题。关于“四统”的含义,他认为:道统为主流意识形态系统,政统为政治系统,法统是法治系统或文化系统,学统是学术文化系统。这些相当于马克思、恩格斯所说的“上层建筑”的主体部分,社会的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则是这些文明自身系统发育的基础条件。
依据以上原则,作者首先分析了政统在中华传统文明中的主导地位。他认为中华文明“在文明诞生之时,暴力和规则、统治和信仰就是结合在一起的,那么,制订和执行规则,代表和解释信仰,也始终是权力的功能和权利,至少也是围绕权力这个核心进行的”。政统能够主导中华文明,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一是政治经济学的原因;二是自然经济的社会基础;三是东亚的地理环境;四是以武力取得政权的方式;五是政统自身的演进。
作者还分析了道统对传统文明的支撑作用。他指出,在儒家成为道统以前,道统和政统是一体的,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是权势人物思想和观念的表达。百家争鸣的产生,标志着意识形态同政治权力的分离和独立发育。秦统一后,政统主导地位重新确立。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道统支撑政统的基本结构从此形成。
中国古代文明中的学统地位如何呢?在作者看来,学统的文化生命力比较脆弱,并没有独立发育,其显著特点就是依权附道。作者以古希腊文明为参照,指出中国古代科学技术的圣王化和经化特征,就是政治文化对技术的统御的表现形式。古代的周礼文化实质上是从天伦到人伦的演绎,是通过对天的人文化,让天为天子的政治服务。尽管学统不独立,但作者也承认大量知识文化的存在。不过,作者认为,由于“依附于道统的‘德性之学’而无独立于道统之外的‘知识之学’”,中国学术文化的知识理性是有限的,也体现出政治文化对学术文化的统御。在他看来,儒学一方面对知识理性产生了积极作用,另一方面,又从内容上覆盖了学术理性。
此外,作者认为中国古代文明中缺失法统。西周传统文化对法统文化是有影响的,因为那时的法统就是依托权杖。而从西周到秦汉,完成了天子“宗法”到皇权“王法”的过渡,法制开始附属于政治系统,为王朝服务。因此,政统有“代法”的功能,法治文化始终从属于政治文化。就中国法治文化而言,法家的影响是最直接的,儒家的影响是最深刻的。
在分析了传统文化“四统”之后,作者指出:“古代中国有连续的政治传统和主流意识形态,但却没有独立的学术传统和法治系统。”以此为基础,作者又探讨了中国古代文明的改朝换代现象。他认为,换代问题(继承人问题)是政统的暗区,因为人治的特点在权力接力过程中无法避免不确定性,而这个特性是旧文明系统自身不可消除的。改朝是一种自然疗法,因为以皇权为核心的旧系统始终是一种不对称的制度,法统的缺失也会使旧系统无可医治。作者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对传统历史的震荡进行了反思:传统文明通过历史震荡或“改朝”,通过“不可持续发展”的方式,维持了传统文明的长期发展。
最后,作者对中华文明的现代转型和重塑作了细致的分析。他认为,现代文明的转型自1840年开始,从东亚的核心转变为世界文明的一部分,并且是在外部力量的冲击下偏离了传统轨道。这种转型,本质上是“颠倒”传统社会结构,重塑社会主体的过程;实质是人的类型变化,是“换人”的历史文化过程。新文化运动提出的“民主”、“科学”正是传统文明所缺乏的文化要素,中华文明由此注入了全新的文化资源。
新中国成立60年来,中华文明已经走上繁荣发展的道路,审视中华五千年文明的历程,是必须的,也是必要的。无论我们的视角如何,这种宏观大历史视野都有它的魅力所在。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