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民国考试制度的传统要素与现代追求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20 16:1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利用档案、报刊、报告和各类统计等第一手资料,采取多学科的研究方法,从晚清科考停顿与近代考试制度的更生出发,对民国时期考试的制度设计与文化功能进行了深入探讨,胡向东所著《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的转型与重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民国时期中国考试制度演化和发展的历史画卷。

  民国考试制度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产物,也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转型,“转型”即意味着民国考试制度某种程度上是中国传统考试制度的延续。尽管中断了一段时间,但新建立起来的考试制度并非另起炉灶,而是与传统考试制度有着紧密的内在渊源。在新的社会条件下,新的考试制度在继承传统科考所蕴含合理精神的同时,又吸收了西方近代考试思想和理论,并被赋予了新的价值取向与目标追求,新的考试制度源自于传统,但又有别于传统。作者详尽讨论了民国考试制度重建中的传统要素和基本精神,同时又分析了近代社会发展对新的考试制度的要求,此外还介绍了西方近代文官选拔制度及其思想对民国考试制度的影响。“重构”则进一步强调民国考试制度与传统科考制度之间的差异与区别。无论在组织形态、管理规范和所涉及的社会领域等方面,民国考试制度与传统的科考制度都有着本质的区别。此外,作者还通过“转型”与“重构”这一概念,表明民国考试制度的发展实际上是一种不得不为之的趋势和过程,是“满足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发展需求,顺应和促进人的个性发展,而不断进行自身变革的历史过程”。

  除了对民国考试制度转型和重构历史进行全面论述外,作者力图对中国考试制度与文化发展演变的规律进行认识与总结,并得出一些颇具新意的观念和结论。比如认为中国近代考试制度的转型是一个“部内型”考试向“独立型”考试的转型。另外,作者把民国考试文化的特色总结为“守本开新”、“立法行考”、“党化军治”等。作者还认为,中华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中存在着深深的“恋考情节”,这种民族心理深刻地影响着中国社会的发展。所有这些认识都是很有见地的,值得我们进一步思考。在结论中,作者认为民国考试制度虽然走上了法制化的轨道,却依然被专制统治的人治因素所困扰,反映出变迁时代考试制度的种种特征。这一论断不仅肯定了民国考试制度的“变”,同时又指出了民国考试制度的“不变”,正确地把握了民国考试制度的时代特色。

  民国时期考试制度研究是一个很大的题目,书中涉及的一些问题还可作进一步探讨,如民国时期我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完备、最复杂的考试法规体系,这些法规的立法精神与执行效果;民国时期专业职业考试与社会职业阶层的形成;统一考试与职业共同体的培育等。这些问题还需要我们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更加完备。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