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桥大学举行研讨会“偶然性、自由意志与上帝”
11月3日,英国剑桥大学法拉第科学与宗教研究所(The Faraday Institute for Science and Religion)举行主题为“偶然性、自由意志与上帝”的学术研讨会。牛津大学物理学教授Paul Ewart在研讨会上作了有关偶然性与必然性问题的主题报告。Ewart认为偶然性与必然性的相互作用是社会普遍的进化机制。他说,在人民享有自由的法制社会中,机遇是推动社会发展的一个基本因素。
法拉第科学与宗教研究所奉行“使学术研究贴近公众”的理念,长期以来致力于为公众提供及时准确的科学、宗教信息,以帮助人们提高对科学和宗教的理解与认识。公众可以通过该所的网站与哲学、历史学、天体物理学、地理学、遗传学、进化生物学等领域的专家进行对话。该研究所每两周举行一次有关科学与宗教问题的学术研讨会,下次会议将在11月17日举行,主题为“加尔文对现代科学诞生的贡献”。
哈佛大学召开讲座“从比较历史角度看海权转型”
美国哈佛大学费正清东亚研究中心拟于11月17日举办主题为“从比较历史角度看海权转型”的讲座。本次讲座分两场,分别为战略与政策教授Andrew R. Wilson的“明朝海权转型”和战略研究副教授Andrew S. Erickson的“当代中国的海权转型”,两位学者均来自美国海军作战学院(U.S. Naval War College)。本次会议是“新英格兰中国研讨会”系列之一。
陆权大国通常是迫于地缘政治压力或为谋取更多利益而转向海权大国,明朝则不同。然而,明朝却很快失去了对海权的兴趣,失去了一个主宰亚洲乃至世界的绝佳机会。Wilson教授在报告中将具体分析明朝的独特性,以解释明朝何以不同于一般陆权大国。明朝是一个物产丰富、国库殷实、技术领先的国家,因此具备了迅速成为一个海权大国的条件。近代以前世界各国,很少有能达到明朝的水平。
Erickson的演讲将主要分析当代中国海权实力的发展。中国在各方面都正以惊人的速度迅速崛起,不仅成为全球造船业工厂,也拥有大规模的商业船队,其日益扩大的能源探索活动和日益现代化的海军都使中国的发展与海权密切相关,因此中国转向海洋是必然趋势,中国海军越来越受到国际社会的关注。但是,分析家和决策者在中国是否会成为海权大国这点上存在很大分歧。Erickson在演讲中将重点阐述他个人对中国是否会成为海权大国的看法。 剑桥大学获得资助购买西格里夫·萨松遗稿
10月4日,英国剑桥大学获得英国国家遗产纪念基金(National Heritage Memorial Fund in Britain)授予的90万美元资助,用于购买英国著名诗人西格夫里·萨松(Siegfried Sassoon,1886-1967)的所有遗稿,包括萨松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笔记、信件、诗集、照片以及给他妻子Hester的情书。
萨松是英国近代著名的反战诗人及小说家。他出生于伦敦的上流社会家庭,曾就读于剑桥大学,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之前自愿参军,并在一战的战场上表现英勇,屡建功勋。但是,战场上的残酷景象和战友的阵亡让他深深体会到战争的祸害,因此他于1917年退出了军队。回到家乡之后,萨松以大量的诗歌文学作品表明他的反战立场,其中最有名的作品都是描绘战争中的恐惧和空虚。
萨松之子于2006年去世之后,包括英国著名小说家塞巴斯蒂安·福克斯 (Sebastian Faulks)和萨松的传记作者Max Egremont在内的一些作家曾发起一场希望得到萨松的作品稿件的活动。萨松的名作包括反战诗《老猎人》、《反攻》及小说体自传三部曲《乔治·舍斯顿回忆录》等。
(李彩艳、褚国飞、张小溪/编译)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