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9月,全国教育善后复员会议在重庆召开,傅斯年以北京大学代理校长身份出席会议。董作宾同月23日致信杨树达,“近日为复员事甚繁忙……史语所大约明年夏初方能迁回南京”。(杨树达《积微居友朋书札》)罗庸此信中也提到傅斯年返京及史语所准备迁移事,知信写于1945年9月30日。时罗庸在昆明西南联大,逯钦立在四川李庄。
罗庸(1900—1950),字膺中,江苏江都人。与傅斯年、俞平伯、郑天挺等为北大同级同学,他也是北大研究所国学门招收的首批研究生之一。毕业后到教育部任职,与鲁迅同事。后应鲁迅之邀,任广州中山大学教授。1932年起任北京大学教授,1944年代理(稍后正式担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罗庸在中文系讲授“诗经”、“楚辞”、“论语”等课程。汪曾祺曾回忆罗庸讲课风格,说他讲杜诗时“不带片纸”,“不但杜诗能背写在黑板上,连仇注都背出来”,是很“叫座”的一位教授。开明书店曾出版其《鸭池十讲》,收入了在昆明期间的十次讲演稿。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