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并非与生俱来便有一颗智慧的心灵,因为心灵发展所表现的乃是一系列个人的和族群的成就。儿童一生下来便有领悟能力,但这种领悟能力尚未分化成各种信念、需求和情感,所有这些特殊的,与外界各种事物有着内在关联的知觉模式,均在儿童以后能够辨认基本的代表性事物时,才同时发展出来。
逐渐地,儿童会对可获得的事物产生需求,不再不着边际地妄想一些不切实际的事物;他开始害怕那些会伤害他的东西,同时也相信发生过的事物总将成为过去。他学会了如何称呼各种事物,将自己的经验定位在一个时空构架里,并且运用因果和“手段—目标”等范畴概念来理解各种事件和行动。他会以与别人约定或叙述自我动机等方式,来创造一个经由合作而产生的可预期性。一开始的时候,儿童并非马上就能够完全做到这些,这种心灵的初胚,是启发儿童,使其进入一个蕴含于共有语言之中的公共传统后才产生的,而这种传统则是人类经历无数世纪后,才发展成功的。
这些基本的技能熟悉之后,一个更为广大和富于变化的文化遗产大门就为之敞开了。当儿童被进一步引进各种独立分化的知识形态,如科学、历史、数学、宗教、美学鉴赏和各种实用知识,包括道德、谨慎及各类技术知识与行动时,他的认知形态也就更进一步地分化了。这种领域情形,对一个儿童的心灵或先民来讲,都是相当陌生而遥远的,对17世纪以前的人而言更是如此。
拥有一颗心灵——并不是在欣赏一场个人画展或者运用某种内在的透明器官,而是在于获取一种领悟能力,这种领悟能力能够依照既有传统所蕴含的各种规范来分门别类。“教育”则是标明了某些程序,并经由这些程序将个人引进已有传统之中。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