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走进燕南园52号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11 14:03: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从燕南园东北面的小上坡进入园内,迎面第一幢小楼是52号。从外观看,它没有什么特别,南面的楼门上那个简陋的阳台似乎是后来加建的,与整个楼显得不甚协调。但是,与燕南园其他住宅一样,这里居住过的也是一些颇有声望的名人。比如研究西方经济学的罗志如教授和著名物理化学家及化学教育家黄子卿先生。

  黄子卿先生,字碧帆,1900年1月2日出生于广东梅县。他于1919年考入清华留美预备班第7期,1921年6月结业,后赴美国深造,陆续在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康奈尔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学习,先后获理学学士、理学硕士学位。1927年12月结业回国后,先在北京协和医学院工作,1929年9月又应聘担任清华大学化学系教授。黄先生是一位具有强烈爱国主义精神的科学家,他一生曾三次出国。1934年他第二次去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学习,一年后获得博士学位。当时正值日本即将发动全面侵华战争的前夕,有人劝他不要回国,黄先生答道:“我是中国人,要跟中国共命运。”毅然回到清华大学工作。1937年“七七”事变后,黄先生随清华大学辗转各地,在西南联合大学任教授,直至1945年抗战胜利后重返北京。1948年他第三次赴美国,应聘加州理工学院客座教授,出国不久,北平便宣告和平解放,美国方面表示希望他留下,并愿意把他的家属也接去,但他再一次选择了回归祖国,继续到清华大学任教。

  黄先生毕生从事电化学、生物化学、热力学和溶液理论等多方面研究,是中国物理化学的奠基人之一。早在1938年,他发表的论文《水的三相点温度》就被国际上公认为是出色的成果,其测定的数值被国际温标会议定为国际温度标准之一,他也因此被选入美国的《世界名人录》。

  黄先生从事化学教育55年,讲授过物理化学、化学热力学、统计力学、电化学、溶液理论等课程,在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等方面均颇有建树。他于1956年出版的《物理化学》,是我国这个领域中第一部教科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时,黄先生调至北京大学化学系任教,后住进燕南园。1982年7月23日,黄先生在北京病逝。

  后来居住在燕南园52号的是林焘先生。2003年初,我们专程拜访了这位著名语言学家。

  我们去的那天,正遇上纷扬的大雪。林先生的书房两面是窗,安坐于温暖的书斋之中,便可欣赏窗外的皑皑雪景。林先生是个性格爽朗的人,谦称自己是燕南园的“小字辈”。若仅就年龄而言,1921年出生的林先生比起年逾九旬依然健在的侯仁之、芮沐等老先生显然要“年轻”一些,但作为燕南园的居民,他可是不折不扣的“老住户”了。他于1944年在成都燕京大学国文系毕业,同年夏入该校研究院学习。抗日战争胜利后,燕京大学在北平复校,林先生自1946年起在燕京大学国文系任教,1952年到北京大学中文系任教,直至去世。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