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粮食安全出问题,最可能是局部地区出问题;而北方粮区由于灌溉水资源短缺,也是最容易出问题的地区。
近10年来,我国粮食生产格局发生了重要变化,“南粮北调”逐渐演变成“北粮南调”。在水资源相对丰富的南方地区,工业化城镇化速度更快,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下降得厉害,土地、劳动力等要素大量流出粮食产业,粮食产量急剧减少。1997年到2007年,上海、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等5省市粮食产量分别减少53%、12%、51%、32%和34%,湖北、四川、广西等3省区粮食产量分别减少17%、13%和10%。
从粮食产量减少的绝对量来看,排在前6位的浙江、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和福建全部是南方省份。自1997年以来,6省粮食产量分别减少了153亿斤、123亿斤、90亿斤、87亿斤、86亿斤和65亿斤,合计达604亿斤。同期,全国粮食总产量增加近150亿斤,而增产的省份基本全在北方。增产最多的5个省河南、吉林、辽宁、黑龙江和山东,自1997年以来分别增产了270亿斤、129亿斤、104亿斤、72亿斤和59亿斤,合计达634亿斤。可以看到,北方5省增加的粮食产量刚好弥补了南方6省减少的粮食产量,从而保证了全国粮食供求实现紧平衡。
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在稻谷生产方面体现得最为充分。在各粮食品种中,稻谷生产需水量最大,其生产布局变化给水资源供给带来的压力也更大。1997年至2007年,浙江、广东、湖北、四川、江苏和福建等6省稻谷产量分别减少了120亿斤、107亿斤、67亿斤、49亿斤、34亿斤和48亿斤,合计达425亿斤。其他南方省份,除江西、云南实现小幅增产外,其他基本上持平或略有减少。稻谷增产最多的是黑龙江,自1997年以来增产111亿斤,吉林和辽宁分别增产25亿斤和24亿斤。三省合计增产160亿斤,远不足以弥补南方省份的减产。由于消费习惯的改变和人口总量增加等因素,稻谷消费量稳步上升,但在粮食生产重心北移后,稻谷适宜种植面积缩小,大米供应量下降,实现稻米市场供求平衡的难度在加大。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