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11月8日,王震飞抵乌鲁木齐。14日和16日,王震两次与来自阿克苏、库尔勒、石河子三个垦区的几十名上海支边青年代表座谈。这些代表中,有团场和连队的干部,有全国三八红旗手,还有学校教员、机修工人等。
1963年至1966年,8万多名上海知青唱着“告别黄浦江,高歌进新疆”的歌曲来到天山南山。经过十多年的艰苦奋斗,垦区发生了巨变:过去是荒无人烟,现在是绿洲、工厂、医院和学校成片;过去是靠人拉肩扛,现在农业机械化程度已达70%以上,职工劳动强度大大减轻;过去每人每月一斤细粮,现在大米白面的比例增加几十倍,肉类敞开供应,每人每年吃瓜果三四百斤,蔬菜更是便宜,白菜、西红柿两分钱一斤,每人每月仅需一元钱菜金。那么为什么过去生活苦甘愿在这里扎根奋斗,现在条件好了反而牢骚满腹?王震不时提出问题,与大家深入座谈。不少人谈到,这主要是因为社会大环境造成的:雷锋精神不吃香了;南泥湾传统被说成了“老皇历”,没有人再提倡了;共产主义精神也不提了,甚至连爱国主义精神也被淡漠了;部分领导干部丢掉了艰苦奋斗的本色,把孩子调往内地或安排到非生产单位,搞不正之风,造成极坏影响。这样,部分青年放弃了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极端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无政府主义等便乘虚而入。
进一步弄清了事情的原委,王震既激动又深情地说:“新疆地大物博,资源丰富,有石油、天然气、金属矿藏,煤炭比山西还多,塔里木盆地是全国少有的富油富气的宝地,并且还有广大的土地资源……新疆面积占全国的六分之一,而人口现在也只占全国的百分之一多,从内地动员一部分青壮年和知识青年来开发新疆,是正确的,你们进行的事业是光荣的。我是执行党和政府的指示,动员你们来的。有人说我是什么‘人贩子’、什么‘骗子’,我告诉他:我是一个地地道道的革命老兵!我这个老兵就是要带领革命青年走正道,让青年人把勤劳、聪明、智慧、才华用来开发建设祖国的边疆,用来建设幸福文明的社会主义新生活。有的上海青年说我不敢来这里,我的诺言是:退休也要来新疆!我是70多岁的人了,还得了病,中央的同志本不让我来,我是从北京‘开小差’到这儿来的,就是要见一见你们,不准那些人胡闹!我们革命了一辈子,这些青年人却在这里闹事,这多么令人痛心!不把这些人领上正道,我是死不瞑目呀!……上海青年到新疆已经十七八年了,你们和解放军、老垦荒队员一起,用自己的辛勤劳动把过去的荒滩、沙漠、盐碱沼泽,建设成了美好的田园,你们作出了很大的成绩嘛!……你们都是30多岁的人了,都是有一两个孩子的爸爸妈妈了,还想往自己父母的怀抱里跑,这种精神状态不行啊!你们问一问我们干革命的那时候,有谁想自己的父母、想回家的呀!我们脑袋里装着人民的利益和国家的前途。你们不能只装着自己的父母,只装着回上海的事情。现在国家经济有困难,上海也在搞经济调整,还有很多待业人员要安排。你们这么多人回去,上海受得了吗?当然,国家也要关心你们的生活,关心你们的实际问题,该解决的、有可能解决的还是要解决。你们现在辛苦一些,是为了你们的子孙后代过得好一些。”王震在最后说:“我们中华民族是一个有志气、有理想、有抱负、有能力的民族。过去我们推翻了三座大山,赶走了帝国主义,今天,我们同样能建设一个繁荣富强的社会主义国家。我是老了,有生之年不多,只有把希望寄托在你们年轻人身上。中华好儿女志在四方,你们要爱社会主义,爱自己的祖国;要有雄心壮志,有远大抱负,建设好新疆,为四个现代化多作贡献!……总之,上海青年要为上海人、为中国人争气,你们要为上海支边青年留下一段光荣的历史!”王震感人肺腑的讲话激起了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