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对非英语出版的考古学著作有所评判,但他们不隐晦自身的欠缺,甚至敢于承认自己的矛盾而不羞于讨论自己的研究,在他们的观点中,也不时可以看到新考古学“过程主义”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过程主义”影响的痕迹。对于这些,他们总是以谦卑向学的心态面对,从而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物质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提供了一部耐读有趣的基本读物。
近代意义上的中国考古学至今不过百余年的历史。中国考古虽屡有奇殊发现,但西方考古学的理论与方法一直影响着中国考古界。中国需要认识西方考古源远而精彩的世界,也需要借西方的考古知识来铸炼中国考古的钥匙。“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首辑书系面市,目的就是为中国考古学界提供更多、更全面,富有思想内涵的理论借鉴。
加拿大卡尔加里大学考古学教授尼古拉斯·戴维和美国亚利桑那大学人类学教授卡罗·克拉莫合著的《民族考古学实践》,是第一本对民族考古学的人类学分支学科进行全面介绍的著作。该书初步分出883个民族考古学门类,旨在通过对个案研究分析的批判性解读来具体阐释民族考古学的理论、方法与实质问题。该书分为十四章,首先从性质、起源与历史来为民族考古学严格定义,同时对内涵、理论、伦理等方面作了深入浅出的说明,并结合民族志田野工作对物质文化和文化整体之间的关系进行论述。在详尽的材料分析中,该书又以人类的残留遗存、动物群与生计、人类制品、风格和边界标记、聚落、遗址、建筑、专业化的手工生产与学徒、贸易与交换、丧葬等十个专题,展开民族考古学的个体化研究。两位作者均系西方民族考古学的奠基人和主要推动者,长期对民族考古学理论进行探究与思考,在旧大陆有着丰富的考古学和民族考古学经历。两人的研究,在关注地域上各有重点,在理论把握上各有擅长。尼古拉斯·戴维着眼于欧洲与非洲,选择了自然主义方法;卡罗·克拉莫主要观察西南亚洲与印度,倾向于非自然主义方法。同时,他们相互协作,共同完成了从村落到地区、从城市到腹地的调查,以最大的努力写成本书。虽对非英语出版的考古学著作有所评判,但他们不隐晦自身的欠缺,甚至敢于承认自己的矛盾而不羞于讨论自己的研究,在他们的观点中,也不时可以看到新考古学“过程主义”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后过程主义”影响的痕迹。对于这些,他们总是以谦卑向学的心态面对,从而为考古学、人类学、民族学、物质文化研究和文化遗产研究等方面,提供了一部耐读有趣的基本读物。
此前,“中山大学人类学系考古学译丛”已出版四本名著:布鲁斯·崔格尔的《考古学思想史》、马修·约翰逊的《考古学理论导论》、肯·达柯的《理论考古学》、伊恩·霍德与司各特·哈特森合著的《阅读过去》。这些连同《民族考古学实践》在海外多次出版重印,成为西方考古学史上不可或缺的著作。
布鲁斯·崔格尔的《考古学思想史》首开思想史视野下的考古学活动的观察门径,被英国剑桥大学荣退教授柯林·伦福鲁奉为“所有有思想的考古学家的案头必备之作”。该书对考古学史有着鲜明的理解,对古典考古学和古物学、科学考古学、帝国主义理论、文化—历史考古学、苏联考古学、新考古学的嬗变与代谢等也进行了全方位、多层次的解读。崔格尔试图将连续的、相互关联的考古学理论思潮定位为考古学家个体与集体的兴趣反映,同时强调主观性,使增长的考古学资料不断完善着资料本身的阐释,进而增加研究的客观性,强化我们对人类历史与人类环境的理解。纵观全书,作者对材料的把握非常准确,追求均衡,把考古学思想和理论的发展置于广阔的社会背景和学术背景下进行认真研究与探索。
英国达兰大学考古学教授马修·约翰逊的《考古学理论导论》可谓是一部考古学普及性指南。该书借助辨明理论领域的划时代事件,按照历史顺序,来品评不同的研究方法(如实证主义、功能主义、结构主义、后结构主义和女权主义)影响下的各种思潮之间的相互关系,阐明考古常识、新考古学、科学考古、中程理论、民族志考古、文化系统、考古学与性别、考古学与进化等方面的基础观点,让你在深入浅出且通俗易懂的分析中,发现精彩的理论分析,看清复杂的历史景观,为考古研究者以及普通读者提供方便。
所有的考古学研究都无法脱离分析而独立存在,需要用解释来完成对历史的重新认识,都必须建立在使物质遗存有意义的逻辑框架基础之上。英国剑桥大学克莱尔堂院士肯·达柯的《理论考古学》就是一部用理论来支持解释的著作。作者以理论解释的角度作为考古学分析的切入点,全面回顾了现代考古学中的过程主义、后过程主义、文化—历史学和马克思主义等流派所兴起的主要理论运动,有目的、有选择地介绍了与特定历史环境研究相关的观点,让枯燥的理论在事实面前鲜活充实起来。虽然书中有些问题尚待深入探究,但它肯定史学研究者在考古学理论发展方面所作出的贡献,并强调历史考古学家对考古学理论发展的巨大推进作用,这些都是毋庸置疑的。
对历史遗存的实物考究要求我们在认真看待过去的同时,应理性评判自己目前所担当的角色以及能够产生的价值及意义。《阅读过去》这本书着重强调必须重建过去的意义。为了完成这一复杂而不确定的任务,两位作者也想到了还须接纳多种观点,如过程主义、结构主义等和具现考古学、情境考古学、后过程主义考古学、新进化理论等。著者在探求考古学基本原理的同时,着力思考我们在现代知识活动中的地位,并且为了实现目标,他们一直在坚持与选择着。
这些优秀著作能够在中国出版,得益于悉心研究考古学、物质文化的译者们的努力。他们直接引进原著翻译,力求保持原著的行文风格与写作习惯,甚至保留了原来文献索引与插图,对于我们系统理解当前西方考古学理论潮流、发展趋势以及推动中国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时代意义和科学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