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财政减贫:农村民生的现实保障
作者:haowj   日期2009-11-02 16:59: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在诸多期盼和猜测中,2009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稳稳地落在“三农”工作上。这是连续出台的第六个加强“三农”工作的中央一号文件,其主旨包括稳粮、增收、强基础、重民生等方面,以此来抵御全球金融风暴中“三农”面临的风险,既突出了中央重农强农的决心,也体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要求。要落实各项惠农政策措施,首先需要财政出钱。在金融危机期间,需要财政出钱的地方何其多,必须把钱花在刀刃上,农村减贫就是确保农村社会安定的“刀刃”。谈到农村减贫,笔者想借此点评闫坤教授的新书《中国农村减贫财税政策研究》。

  2005年9月,在联合国大会对千年发展目标的进展进行了首次评估之后,全球反贫困行动被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对减贫给予了更多的重视,投入了更多的财力。在世界范围内,中国的减贫工作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贫困人口大幅下降,成为第一个提前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贫困地区的基础设施、社会事业的发展水平和贫困人口的基本生产生活条件也得到了显著改善和提升。取得如此成就,财政部门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推动作用。2008年,中国财政扶贫投入增幅达到历史最高水平,中央安排的财政扶贫资金达到167.34亿元,增速也再创新高。中国贫困人口大部分集中于农村,所以财政减贫的重点也被放在农村。2007年底,中国农村绝对贫困人口成功减至1479万人,占农村居民总人口的1.6%;2008年底,我国宣布上调扶贫标准,从2009年起取消农村绝对贫困人口和低收入人口区别对待的政策,说明未来财政部门在农村减贫领域将大有可为。因此,该书的出版显得非常及时,具有较强的前瞻性和现实性意义。

  这部著作不仅回顾了中国财政减贫的农村进程和相关政策措施,而且还在对财政减贫职能进行理论定位的基础上,通过具体案例介绍了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和作者的研究成果。除此之外,该书的亮点更体现在它能够引导读者由宏观到微观、从抽象到具体、由虚入实地认识农村财政减贫的全貌,这一点更值得肯定和推荐。

  首先,该书很好地把中央的政策意图、基层财税政策能力和农村贫困群体的民生有机地联系起来,兼顾了宏观、中观和微观各个层面,深刻地体现着财政减贫的起点和终点。宏观上,该书介绍了与减贫有关的政策和机制,对农村财政减贫的关键环节——农村税费改革、农村义务教育、新型合作医疗和乡镇机构改革的具体政策措施进行了回顾,客观地评判了所取得的成绩和出现的问题,并提出了完善的改革思路。中观上,逐层深入地分析贫困县的财政运行状况、省以下财政关系、基层财税能力建设等问题,并对所考察的贫困县进行具体分析,论据充分,得出的结论颇具参考价值。微观上,从贫困人口的基本需要出发,以解决贫困人口的民生问题为目标,提出有针对性的、可操作性强的农村财政减贫的政策建议。

  其次,该书较好地把握了从抽象到具体的过渡。抽象化的理论论述增强了全书的可读性与吸引力,而提出若干解决现实问题的思路,使实践最终成为理论的落脚点,则增强了该书的使用价值。在理论梳理部分,作者简明地介绍了莱宾斯坦、缪尔达尔、马尔萨斯、刘易斯、舒尔茨、庇古等国际知名学者对减贫问题持有的观点,还介绍了在马克思贫困理论的指导下,我国学者对减贫问题的研究进展和阶段性成果。在实证分析部分,该书对中国减贫的历史、现状及减贫发展战略进行了总体介绍,并选出较为典型的贵州纳雍县和广东阳山县进行案例分析。同时,该书还全面借鉴了印度、巴西等发展中国家以及美、英等发达国家的农村减贫经验。作者由虚入实、虚实结合,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验证了其提出的公共财政在减贫问题上具有职能取向和职能优势的观点。

  当前,中国已经进入全面改善民生的时代,评价各领域、各部门工作的成效也多了一条民生标准。关注民生的思想正是这本书的价值所在,尤其是在金融风暴中,财政减贫能够为农村民生提供现实保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