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鸣鹤园:从诗文和废墟中捕捉历史的声音
作者:haowj   日期2009-10-26 10:5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

  作为著名的东亚学教授和现代诗人,舒衡哲用优美的笔调和善于聆听的心灵,呈现了鸣鹤园“自传”时使用新的历史叙述方法过程中的体会与感受,向我们讲述了如何用心灵倾听,与历史对话,从诗歌中捕捉已逝去的声音。在纷繁芜杂的资料中,作者用她的慧思搜寻出了中国传统皇室园林的美学、满族皇室的诗歌、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声音、外国人士的艺术与墨迹,并用她学者的严谨和诗人的灵气把这些历史碎片自然顺畅地串到一起,向我们展示了鸣鹤园独特的“自传”。

  各种声音都销声匿迹,也许从昨天开始,也许刚刚消失;
  如果仔细聆听,你仍可捕捉到些许回音,
  那些已经不能开口说话的人们发出的嘶哑的声音……
  ——普利莫·列维(Primo Levi),《声音》(Voices)

  我从事五四运动研究至今已走过20个春秋,现又开始对北京市海淀区的皇家园林感兴趣并进行学术研究,出版了《鸣鹤园》一书,这一举措甚至让我自己都倍感震惊。当然,这也不是毫无缘由的,其中有地缘上的关系:在1979—1999年这20年间的早期,我对参加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进行的采访都发生在这周围。故地重游,我有一种回到了中国家园的感觉。在五四运动80周年之际,赛克勒考古与艺术博物馆的新事务吸引了我。那年5月,我来到北京大学参加了一个学术会议。在我这个母校的同一个地方,蕴含着三层历史发出的声音:荒废的鸣鹤园,如今,在这里矗立着一块新立起来的巨石,上面镌刻着“鸣鹤园”这三个字;20世纪60年代的“牛棚”也在同一个地方;还有赛克勒(Auther Sackler, 1913—1987)博物馆,入口处悬挂着铭刻着金黄色“亚瑟·赛克勒”几个字的匾额。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