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微痕考古与三峡区域史研究
作者:haowj   日期2009-10-26 10:36: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目前的微痕考古研究,将西方石器微痕分析技术和埋藏学中的表面改造痕迹研究融合在一起,正形成一个研究方向明确、研究内容较深、学术意义更强的特色研究领域,并在很多方面对国外的研究方法、技术进行了改进与提高。

  微痕考古的新方法、新手段,在当前长江中上游区域考古,尤其是位处重庆市、湖北省境内的三峡区域史前时期考古研究中,取得了重要的成果。研究者们利用微痕考古方法,分析了该区域的一些遗址出土石制品的制作、加工与使用痕迹,明确了这些遗址的石器特征及其与中国传统石器文化的关系。

  微痕考古是中国近年通过实验探索和科技创新,把西方石器微痕分析技术(use-wear analysis)和骨骼表面改造痕迹研究(surface modification marks)融合在一起新拓展的考古学分支。

  人类自古以来的行为痕迹可以分为经济生产性痕迹和文化意识性痕迹两大类。经济生产性痕迹指人类制造和使用工具进行经济生产时产生的各种痕迹,如制造石器时在石质原料表面产生的各种片疤和使用石器获取肉食资源时在骨骼表面产生的砍砸、切割痕迹等。而文化意识性痕迹是指人类不是出于直接的经济生产性目的,而是在体现思维、意识领域方面特殊行为过程中特意制造的痕迹。这类痕迹在经过人类初期对自身行为、工具、痕迹现象进行观察和认识,并经过对生存环境、生活阅历的提炼后,逐步萌生出记号、符号、图画、文字及其他艺术品等。按目前的考古发现,中国已知最早的经济生产性痕迹距今约200万年,如安徽繁昌人字洞发现的骨制品等。而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文化意识性痕迹,是在距今12万年左右才产生,最早作品是重庆市奉节县兴隆洞遗址出土的在剑齿象门齿化石上出现的刻画图案。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