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时间,教育部发布了《通用规范汉字表》(征求意见稿),准备对44个字形进行微调,这引来了社会的广泛议论。直到如今,学界关于字型调整的争论仍没有停息。其实,字形调整已有相当次数了,以往社会反响不大,而这次引发这么大的争论,确实出乎意料。
汉字的楷书成熟大约在东汉、魏晋时代,到现在大约有1800年的历史,简帛、石刻、手写、雕版印刷、活字印刷……不同的载体、不同的书写工具、个性迥然的书法、因人而异的书写习惯……同一个字留下了太多的字样。到了现代,各种字样都积淀到一个共时的平面上。字形五花八门不利于铅字铸型,统一字形势在必行。
1965年公布的《印刷通用汉字字形表》(以下简称《印通表》),是我国字形标准化工作的开始。这个字形表按照一定的规则,对6196个汉字的字形进行了微调,形成了我国汉字规范史上的“新字形”。1988年3月,国家语委和新闻出版署联合发布的《现代汉语通用字表》,删去《印通表》的50个字,增加了854个字,“字形标准未作新的调整”,这就是大家非常熟悉的“7000通用字”。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