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是一种行为方式,同其他事物的表现形式一样,它是矛盾的集合体,充满了辩证法。在遇到困难、处于下风、知情甚少的时候,它是弱势者的武器;对于大智大觉、拥有伟人胸怀的人,它是大音希声、大象无形的显现;然而在更多的时候,它是一种不得已的行为,是人们进退两难时的选择,是人性中最难描述的褒贬不一的行为。
沉默是工作满意度的指示剂,是反映人们对工作是否满意的晴雨表。对工作满意的人,多急于贡献观点,善于发表高见,时时提出创新的想法,愿意语惊四座,澎湃激扬;而对工作不满意的人,更多地表现为暗地里的埋怨、在同事和领导面前的躲闪。此时的沉默,可能是矛盾的集聚、事故苗头的积攒,不但不能推动工作进展,反而还是麻烦的制造者。最怕的沉默是集体的哑口无言,它会导致民族失去朝气、组织迷失方向、国家缺乏创新精神。
沉默是一种个性表现的试剂。好提意见的人,多是爱出头露面的人,是外向冲动敢负责任的人。他们往往疾恶如仇,不求和和气气、息事宁人,不谨言慎行,它要的就是赏罚分明、黑白了然,沉默对他们而言,是负担,是紧箍咒,是一定要冲破的禁区。而内向的人、随和的人,更愿意选择多一些感受,因为那是躲避麻烦、隐恶扬善、求得保护、寻求心灵安静的避风港,是随遇而安的一种生活方式,是知足常乐的安然心态。
沉默是人类一种难以言尽的生活本性,有阳光面,也有阴暗面。如果没有道德是非和时空限制,无所顾忌地寻求私利,与现实生活中的道德伦理冲突,就会造成人性的大乱。因此,不应赞成不懂、不会、不知、不悟的原始生活状态、必须反对从阴暗心理出发,使用见不得人、上不到“桌面”的小人的肮脏勾当,同时对本性邪恶、为虎作伥、口蜜腹剑、趋炎附势、做尽坏事的恶人障眼法,嗤之以鼻,坚决打击。
沉默是一把双刃剑,有时是长期积累的厚积而薄发,有时又是灾难临头前的短暂沉寂。如果正确运用,可能会产生意想不到的奇效。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的表演,如果只有个别领导者的智慧和统一指挥,而没有绝大多数人的默默无语、整齐划一、令行禁止,就不会有那无与伦比的大型表演。因此,沉默常常是集体行动无往不胜的法宝,是行政管理的金规铁律,是学者专家十年磨一剑,只为出精品的必由之路。然而,它又可能是无权无责任、消极懈怠的理由,是弱势群体无病呻吟的借口,是文人骚客发泄不满的原因。
沉默是有意识的深思熟虑。对于德高望重、富有阅历、不露锋芒的人,沉默是格外谨慎、滴水不漏、切中要点的处世之道;至于那些习惯高谈阔论的人,爱夸夸其谈、指点江山的人,沉默一定会离他很远很远。事实上,虽然沉默更多时候表现为表面顺从,或视而不见,其实是大智者设下的陷阱。貌似弱势之人内心暂时的忍耐退让,并不表示没有主意、不知深浅,只是让强势者误判形势、自以为是,结果强势者爬得越高,离真理越远,摔得越痛。
沉默是心声的过滤。大巧若拙、大智若愚的人,常常凭借沉默将个人的不满和信息的传递有意识地包装起来,既要表示抓到要害,又要让人揪不到辫子而故意闪烁其词,任凭听者心领神会;普通人也愿意通过沉默装聋作哑,由此反映出的不是悲、不是忧、不是伤、不是恨,是喜、是爱、是歌、是颂。这种心声的过滤,是小卒应对官吏,弱者应对强者的一种“武器”,以不语战胜有语,以无话可说挑战有话可说。
沉默是金。在处理社会交往关系时,沉默更具有妙不可言的功能。精明的人几乎从来不会主动表白自己,大凡慎重的人其语言都是简约、扼要、耐人寻味。在与社会上各式各样的人打交道的过程中,一旦个人想象的、预期的、希望的意见不被采用,往往会用沉默来等待、来容忍、来保留。这时更多的是“话少不失”,和谐共生,和睦相处。当然,其代价就是个人的意愿受到压抑、利益受到损失,而换得的则可能是大局的安宁、社会的平安。
沉默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一种特点。老子说:“天地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一个“无”字,本是非常抽象的概念,看不见、听不着、摸不到,但却能体会到、感觉到、意识到。那是追求一种“天人合一”的自然主义哲学。
沉默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这可以举出无数褒贬的事例,它需要人们去认定真善美、假恶丑,它会因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转化,它本身就是对立的统一,它也难逃事物普遍联系和否定之否定的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它是相对的;但在一定的条件下,它有其自身发展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要尊重它,老老实实做人、做事,它就会按照人们的希望走下去。
沉默是认识事物的一种方法。它离不开正确世界观的指导,依着事物本身性质来选择。如果选择正确,则能适应甚至改变世界;如果选择错误,则反之。然而,摆在人们面前的事物总是各种各样的,人们的认识又是千差万别的,能否在其中寻找到共通点,全在于具体问题具体对待。以事物发展的本来面目来选择沉默,多些大局观,少些片面性;多些实践验证,少些刚愎自用;多些理性追求,少些洋洋万言:这才是沉默应有之义。
(作者单位:中国社会科学院日本研究所)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