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佳木:加强国史宣传教育,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一个民族要树立自豪感和自信心就不能割断历史,不能用轻率的、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历史。因此,从事国史研究,既要用国史咨政育人,也要用国史维护国家的荣誉和利益。这与史学尤其是国史研究所具有的经世致用的功能完全一致,也与近代以来中国史学家尤其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的爱国主义优良传统相互吻合。
当前,一些人为了反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总是喜欢拿历史尤其是国史做文章,竭力歪曲、丑化、伪造、诬蔑、攻击新中国的历史。对此,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国史研究的针对性,理直气壮地批驳各种歪曲、攻击国史的谬论;另一方面,要在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大力开展国史宣传教育,普及国史知识,把正确认识和解释国史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这对于树立广大青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都具有重要的积极意义。
在解释新中国60年历史的主流为什么是成就时,既要看那些错误是普遍的全局性的还是个别的局部性的现象,要把所犯的错误与取得的成就放在一起加以比较,也要把犯错误和犯错误的时期加以区别,把错误放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加以分析,还要把好心办坏事与个人专断、个人专断与专制制度加以区别。
又如,在解释新中国前30年与后30年的关系时,既要讲清楚改革开放与前30年相比的巨大飞跃,也要讲清楚前30年在政治上、经济上、人才上、经验上、国际环境上为改革开放所提供的前提条件;既要讲清楚前后两个30年的区别在哪里,也要讲清楚二者的一致性和连续性在哪里。
再如,在解释前30年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什么不如改革开放后那么快那么高时,既要指出前30年急于求成和缺少经验等主观原因,也要指出前30年面对的国内外恶劣条件和为给工业化打基础而必须抑制消费、节衣缩食等客观原因。
总之,要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新中国的历史实际相结合,把事实摆充分,把道理讲深透。只要这样做,国史宣传教育就一定能增强说服力,使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心服口服。
国史宣传教育要以国史研究为基础,而国史研究要以国史宣传教育为目的和检验手段。因此,要搞好国史的宣传教育,一方面要加强国史研究成果的转化工作,另一方面要使这个转化尽可能适应时代的特点,使广大群众和青年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在这方面,当代中国研究所近几年做了一些尝试,收到了一定效果。
例如,我们从2002年起开始编纂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史编年》,是一套具有编年史性质的国史学术性著作。其宗旨既是为国史学者提供资料,也是为国内外读者查阅国史提供方便。因此,我们不仅借用古代的纲目体,逐年逐月逐日记录重大事件,附加考证性的注释,而且还配了许多历史照片和图表,以增加这套书的生动性、可读性,受到了读者好评。
为了更加生动地普及国史知识,我们从去年开始,还与中国新闻电影制片厂等部门合作,着手摄制一套名为《当代中国》的大型系列电视专题片,准备把新中国各行各业的奋斗史制成电视片,不仅拿到电视台播出,而且制成影视教材,进学校,进课堂。最近,《当代中国水利》、《当代中国智力引进》等片子已制成,正陆续在电视台播出。我相信,只要肯动脑筋,勇于创新,国史宣传教育还会产生出更多的好形式、好途径。
李文海:让民族记忆转化为民族振兴的巨大精神力量
历史是一部生动而丰富的教科书。一个民族如果不尊重自己的历史传统,不善于从历史中吸取营养,就不可能深刻地了解现在和正确地走向未来。正如周恩来总理指出的:“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而一个愚昧的民族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
因此,向广大群众进行历史教育,是一件极有意义的事情。而国史教育,则在历史教育中具有更加重要的意义。这是由新中国60年这个历史阶段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史中的特殊地位所决定的。
有人或者会问:新中国的历史,是当代每个中国人都或长或短地生活过来的,都有着亲身历经的直接体验,为什么还必须进行历史教育呢?这是因为,在这个历史时期,生活变革是如此之深刻,社会发展是如此之迅猛,历史内容是如此之丰富,前进的道路又是如此之曲折,以至仅仅凭着个人的具体感受,是很难达到对历史全貌的了解和理性认识的。
国史教育的特殊重要性,可以从正反两个方面来谈。从正面说,当人们清楚地看到新中国的成立,怎样结束了旧社会政治黑暗、经济凋敝、国家动荡、民族危殆、民不聊生的悲惨境地;怎样实现了综合国力的极大增强、人民生活的根本改善、国际地位的空前提高,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取得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人们就会极大地振奋民族精神,增强对领导这个宏伟大业的中国共产党的信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信念。通过对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艰难探索历程的经验总结,也可以进一步提高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水平,不断提高自觉运用这三个规律的能力。
从反面讲,如果不进行国史教育,否定革命、否定社会主义道路、否定新中国伟大历史进步,污蔑新中国是“极权统治”、是“脱离人类文明主流的轨道”之类的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就会乘虚而入。历史搞乱了,就会引起思想的混乱,进而造成政治的动乱。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已经发生过的深刻教训。对此,我们决不能掉以轻心。
进行国史教育,要努力做到四点。
一是真实性。历史的教育作用,就存在于客观历史本身之中。只要实事求是地把历史的真实面貌讲清楚了,人们就必定会从中吸取历史智慧,得到历史借鉴。新中国的历史进程,既有伟大的成就,也发生过严重的失误。成就应该充分肯定,失误也不应该回避掩饰。
二是生动性。历史本来是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但是,我们的国史研究存在着一个很大的矛盾,那就是尽管学术成果十分丰富,但科学研究的成果同社会、同群众、同现实的结合,却还有着较大的差距。有的文章从概念出发,没有具体的历史情节和历史场景的描写,只是抽象的逻辑推理,读起来枯燥乏味。相反,群众广泛接触的如像电视剧、历史讲座等形式,由于从事这项工作的不少人是非史学专业学者,在传播历史知识时往往存在不少“硬伤”,有的甚至为了提高收视率、发行量等,不惜歪曲历史,起到了误导的作用。要改变这种状况,需要专业史学工作者在潜心学术研究的同时,也以更多的精力做好历史知识的普及工作。
三是针对性。当前,世界范围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呈现出多元、多样、多变的特色。在进行国史教育的时候,要加强针对性,有说服力地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而不是空洞说教,更不是以势压人。要主动做好意识形态工作,既尊重差异、包容多样,又有力抵制各种错误和腐朽思想的影响。
四是思辨性。进行国史教育,不仅要告诉人们新中国成立以来,在神州大地上发生了哪些激动人心的故事,出现了哪些令人景仰的人物;不但要真实地描述历史,客观地评析历史,还应该努力地去揭示历史发展的规律性。所谓规律,实际上是指历史现象中本质的必然联系,历史发展过程的一种主导趋势。只有这样,才能够避免就事论事,使人们达到理性的认识。
沙健孙:进行国史教育,要把握好国史的主题、主线
晚清龚自珍讲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又说过,“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他从正反两方面讲了正确认识历史的重要性。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中,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就是通过丑化共产主义的执政党的历史,歪曲和诬蔑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从这里打开缺口,搞垮社会主义制度的。对于这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记取。
进行国史教育对于全国人民、各级干部,特别是年轻一代,都是非常重要的。共和国的历史是一部伟大的教科书,是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的生动有效的教材。
我们进行国史教育,首先要科学地认识和把握国史的本质和主流、主题和主线。1981年通过的党的第二个历史问题的决议明确地指出,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我认为,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同时也是共和国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或者叫主题或主线。认识和把握国史的这个本质和主流、主题和主线,对于我们正确看待毛泽东领导时期新中国建设的历史,具有根本性的指导意义。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说过:“社会主义革命已经使我国大大缩短了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发展方面的差距。我们尽管犯过一些错误,但我们还是在三十年间取得了旧中国几百年、几千年所没有取得过的进步。”这个基本的事实,是任何人抹煞不了的。对这个情况,有一些西方人士也不否认。美国历史学家莫里斯·迈斯纳就说:毛泽东时代“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现代化时代之一,与德国、日本和俄国等几个现代工业舞台上的后起之秀的工业化最剧烈时期相比毫不逊色”,中国取得了“全世界所有发展中国家和主要发达国在同一时期取得的最高增长率”。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当时在《经济学》(第十版)里也说:关于中国的基本事实是,“它向每一个人提供了粮食、衣服和住房,使他们保持健康,并使绝大多数人获得了教育,千百万人并没有挨饿,道路旁边没有一群群昏昏欲睡、目不识丁的乞丐,千百万人并没有遭受疾病的折磨。以此而论,中国的成就超过世界上任何一个不发达国家”。进行国史教育,我们首先要讲清楚这个基本的事实。
加强国史教育,我认为,首先就是要围绕国史的主题、主线,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进程和革命与建设事业的发展,展开有说服力的论证。其次,应该充分掌握第一手材料,包括综合性的材料和典型的材料,在此基础上对有关历史进行科学的分析,使读者和青年学生感到可读、可信。再次,还要注意运用比较的方法,包括新中国与旧中国的比较,新中国的发展与同一个时期世界上其他国家发展的比较,以便增强有关论断的说服力。
张静如:国史教育应该节日大宣传、平日常教育
进行国史教育要分层次、分对象来安排内容繁简和时间长短,选择宣讲或展览等教育方式。而不管什么对象,都要密切联系实际,既要有全国的和地方的各领域的统计数字,又要有与不同对象有关的具体事例,以说明新中国60年来的变化,展示未来的前景。有一次我打车,司机夸奖这届政府,说他的父母住在朝阳区农村,这两年得到很多实惠,不但坐公交车、逛公园不花钱,而且看病也能报销不少,每年还发钱、发粮食,老两口整天乐呵呵的。这种个人感受很具体,如果能在此基础上加强国史教育,肯定会有好效果。
学校是国史教育的主要阵地。中小学通过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进行教育,但除历史课的现代史部分较集中外,其他课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都比较零散。大学目前有个“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与国史有关,但只有一学期的学时,从1840年讲到现在,国史部分所占比例太少。
大学校园里平时有很多讲座,但鲜有国史方面的讲座。说实在的,即便有这方面的讲座,学生们也未必愿意去听。一是学生认为这方面的知识多少知道一些;二是每个学生都对自己的专业知识更感兴趣。总的来说,在大中小学校,国史教育还是比较弱的。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60周年,电视、报刊等各类媒体都加强了这方面的宣传、教育,肯定会有好的效果。特别是十一阅兵、群众游行,还有联欢活动。但是,平时就很少有人注意到国史教育。
怎样进行国史教育?我认为,首先要在制度上加以保障。比如,大学现在的“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要让教师有充分时间发挥,把课教好,讲得生动,吸引学生;除了课堂教学之外,还要设法组织一些与国史教育相关的讲座。至于社会上的宣传、教育,只要各地宣传部门重视就会好起来,看一部电影、电视剧,学习一部书、一篇文章,都能够有收获。
总之,国史教育应该是:节日大宣传、平日常教育。
齐德学:切实加强新中国国防史、军队史的宣传教育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回顾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历程,大体有几个基本特点:第一,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是在积极防御战略方针指导下进行的。新中国成立60年来贯彻这个方针和随着历史发展对这个方针理解的不断深入,始终决定和影响着中国的国防和军队建设。第二,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在极为薄弱的基础上进行的。第三,新中国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发展,经历了上升─下滑─再上升这样一个曲折的过程。第四,解决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基本方针是抓住主要矛盾,有所为,有所不为。
新中国成立60年来国防和军队建设的成绩和经验是主要的,但也有失误和教训,这些为未来国防和军队建设提供了有益的启示,归结起来也有几个方面。
第一,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经过长期革命斗争,建立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走上繁荣富强的道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巨大成就与国家其他建设的巨大成就一样,都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取得的,中国人民解放军是中国共产党缔造和领导的人民军队,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武装力量,坚持中国共产党对人民解放军的绝对领导是中国人民解放军的军魂。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第二,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依靠经济建设来加强。
第三,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与国家经济建设协调发展,这也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本规律。新中国60年来的历史表明,凡是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处理比较好的时候,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就能相互促进、同步发展。而国防建设与经济建设关系处理偏颇时,要么对经济建设造成不利影响,要么军队现代化建设停滞不前。
第四,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跟踪世界军事发展形势,并从中国国情出发。
第五,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中国是发展中大国,军费有限,加强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必须走自主创新的发展道路,必须有自己的“撒手锏”。
作为一个中国人,有责任关心本国的历史。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致力于国防、军队史的研究,一些党史、国史的研究机构,如当代中国研究所也做了一些具体研究。多种方式结合宣传国史十分重要,从小学到大学的教育中,国史教育都应该占重要一块。还可以通过一些影视作品加强宣传效果,加深人们对国史的了解。
一直以来,国防和军队建设史都缺乏专门的教材。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所组织编写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军史》,该书讲述了南昌起义到“文化大革命”期间解放军的历史,将于年内出版。国防和军队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安全保障,现在,大众对国防史、军事史了解得较少,需要加强宣传。
吴志良:应将澳门本土历史纳入到国史教育中
澳门自明代中叶开埠成为中国南部最早对外开放的港口城市以来,一直是中国对外交往的窗口,也是中西文化交流碰撞的前沿。可以说,澳门历史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一个缩影,亲历、见证了中国国势国力的兴衰。
然而,由于鸦片战争后葡萄牙在澳门逐渐实施殖民统治,国史教育有其特殊性:在葡语学校,教葡萄牙历史;在中文学校,教中国历史。这也是澳门社会、文化和教育多元化的一种体现。而此一多样性,在回归后依然保持。当然,由于澳门以华人为主,中华文化一直占主导地位,中国历史教育是绝大多数学校的选择,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澳门国史教育的特殊性不仅体现在中葡学校的差异,即使在中文学校,国史教育也存在多样性,有使用内地教材的,也有采用港台教材的,在某些历史事件上存在不同表述,甚至出现南辕北辙的观点。虽然这主要是因为学生升学的取向不同,要适应两岸四地的考试,但不可避免造成某些混乱。澳门回归后,采用内地教材的学校越来越多,可至今还没有自己编写出版的课本。此外,澳门本土历史尚未得到足够重视。如果将本土历史纳入国史教育中,历史更具亲近感,教学效果会更好一些。
澳门虽然在相当长时间内受殖民统治,但从来没有割断与祖国相连的血脉,澳门华人居民一直与祖国同呼吸、共命运。一方面,澳门与广东陆地相接,交往密切,其生存发展也完全依赖祖国;另一方面,乡族、宗族的力量紧密维系着居民的中国心、民族情。
国史教育也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澳门回归后,不仅学校更加重视国史教育,社会各界也时常举办各种各样的爱国、爱澳活动,使澳门居民更加了解祖国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和日新月异的发展进步,并且将澳门的发展与祖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
我认为,针对澳门特别行政区的特殊情况,应该在不妨碍教育多元化发展的前提下,编写出版统一的教学大纲和教材并将本土历史纳入其中。与此同时,还应紧跟国内外教育改革的步伐,改变说教式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令他们在轻松有趣的环境下接受历史文化的熏陶。只有这样,国史教育才能产生更好的效果。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