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0日,为期一个月的“辉煌6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0周年成就展”在北京展览馆落下帷幕。新中国60年的辉煌成就,通过丰富生动的图片、视频和模型等展示,给几十万民众留下了深刻印象。
为了庆祝新中国60华诞,国家广电总局从8月20日起,在全国城乡开展“向祖国汇报”重点国产影片展映展播活动,展出的献礼片达40余部。其中,《建国大业》以崭新生动的艺术表达形式,创造了国产影片,尤其是主旋律影片的票房奇迹,全民接受了一次国史知识的集中教育。
重大节日时,报纸、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对新中国历史的全方位回顾,给民众开启了了解国史的方便之门。然而,节日大宣传,并不能代替日常的国史教育。尽管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民众的国史教育,但关于国史知识的调查显示,青年学子对国史大事知识的回答正确率仅为63.4%。
必须高度重视国史教育
1987年,邓小平在会见加蓬总统邦戈时曾提到,“中国走资本主义道路不行,中国除了走社会主义道路没有别的道路可走。一旦中国抛弃社会主义,就要回到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不要说实现‘小康’,就连温饱也没有保证。所以了解自己的历史很重要。青年人不了解这些历史,我们要用历史教育青年,教育人民。”
此后20余年的历史已充分证明,邓小平这番话的高瞻远瞩和恒久价值。
早在2002年,时任北京师范大学副校长的郑师渠不无焦虑地指出,对本国历史的教育在近些年来已经削弱到不能再削弱的地步了。因为各种原因,中学课程关于本国历史课时不多,再加上电视台的各种历史节目都是戏说历史,这就造成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如果学生考上大学的历史系,可以接受本国史教育;如果选择的是非历史系,在常规教育程序上,则不再接触本国史;遑论初中、高中毕业或辍学后走向社会的年轻人。除历史系外,更多的国民还有多少本国史知识呢?
郑师渠的焦虑很有道理,但他那微弱的呼喊早已淹没在“戏说历史”的浪潮声中。而就在戏说历史的电影、电视剧被频频搬上荧幕之时,歪曲新中国伟大历史进步等历史虚无主义的错误思潮乘虚而入。“历史搞乱了,就会引起思想的混乱,进而造成政治的动乱。”中国人民大学原校长李文海说,“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实实在在已经发生过的深刻教训。苏联垮台的原因,学术界从不同角度分析会有不同的意见,但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因为否定了历史,导致了思想混乱。从赫鲁晓夫到戈尔巴乔夫再到叶利钦时期,把苏共的历史描写得一无是处。这种观念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心理,当有人宣布共产党非法时,就没有人站出来维护。”
“对自己民族和国家历史的认知,历来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主流文化和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这个民族、这个国家的重要精神支柱之一。各个阶级、各种政治力量,无论是为了维护一个政权,还是为了推翻一个政权,无不高度重视对历史,特别是对国史解释的话语权。我们一方面要加强国史研究的针对性,理直气壮地批驳各种歪曲、攻击国史的谬论;另一方面,要在广大群众,尤其是青年学生中开展国史教育,普及国史知识,把正确认识和理解国史纳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工作中,融入国民教育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全过程。对于树立广大青年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坚定全国各族人民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决心和信心,具有积极的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当代中国研究所所长朱佳木表示。
国史教育要打牢学术研究根基
胡锦涛同志曾经讲,“我们的国史,就是党领导人民群众的奋斗史、国家的发展史。……我们写国史,除了要继承发扬我国历史上修史的传统外,也要为全党全国工作的大局服务,也要资政育人,这与写党史是一样的。” 对此,研究国史的同志必须时刻铭记。
清人龚自珍说,“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周恩来曾形象地将历史称作“民族的记忆”。他说,历史对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就像记忆对于一个人一样,一个人丧失了记忆就会成为白痴,一个民族如果忘记了历史,就会成为一个愚昧的民族。
“在苏联解体、东欧剧变的过程中,这些国家的资产阶级自由化势力就是通过丑化社会主义国家执政党的历史,歪曲和诬蔑这些国家社会主义建设的历史,从这里打开缺口,搞垮社会主义制度的。”北京大学教授沙健孙说,“对于这个惨痛的教训,我们应当认真记取。”
要记取历史教训,了解国史,对国史的相关研究必不可少。国史研究是一项学术性工作,“首先必须像其他史学研究一样,要尽可能详尽地收集、掌握和仔细考证史料,并通过运用科学的理论和方法,对史料进行归纳分析,从而弄清历史事实,阐明历史原委,总结历史经验,探寻历史规律,预测历史前途。”朱佳木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是说。
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童世骏认为,在国史的研究和宣传中,既要防止历史出现空白和断裂,又要防止历史失去实质内涵,更不能将历史仅仅视为历史。研究国史,必须把握国史的本质和主流。中国共产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并取得伟大胜利的历史。沙健孙认为,这不仅是新中国成立以来党的历史,同时也是共和国历史的本质和主流。把握了这个本质和主流,国史研究才能显示出其价值,才能找准写国史的方向。
学校是国史教育的主阵地
“学校是国史教育的主阵地。”北京师范大学政治学与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张静如认为,“中小学通过语文、历史、地理、政治等课程进行教育,但除历史课的现代史部分较集中外,其他课有关这方面的内容都比较零散。目前,中小学国史教育的相关内容融合在历史大科目下,占的分量不是很足,往往被忽视。” 云南大学历史系教授金子强认为,由于国史教育在中学课程中所占课时很少,那些没进大学就工作的学生,有可能终身不再接触本国史,只能从电视上看到对历史的“戏说”。
大学生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是国史教育的重点对象。2006年,教育部将《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纳入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必修课,国史首次以单独的面目出现在大学课堂。而在此之前,国史教育基本上整合在党史、政治理论教育中,不够系统全面。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史教育主要体现在日常的一些政治学习和形势政策教育之中。1956年以前,进行党史教育的教材一般采用胡乔木的《中国共产党的三十年》,基本不涉及“国史”。60年代初,普通高校的党史教育开始采用中国人民大学何干之等编写的《中国革命现代史》,其中包括1949年至1956年的历史。
改革开放以后,高校在中共党史之外,增设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在讲述社会主义国家或其他国家的共产党交往时,涉及了国史内容。1987年,教育部对政治理论课进行了改革,将与国史息息相关的中国革命史、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列为必修课,国史教育有所加强。1998年,实行“两课”(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政治教育课)改革,教材和教学实践中涉及“国史”内容的变更为毛泽东思想概论、邓小平理论概论和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三门课,对国史的教授从重内容转变为重理论。也正因为如此,历史教育被弱化,为改变这一现象,才有了2006年教育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出炉。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作为全国普通高校本科生的必修课,是加强国史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曾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材编写组首席专家的沙健孙告诉记者,为了使教材内容准确、鲜明、生动,不落俗套,编写组一方面学习有关中央文件和中央领导同志讲话,明确教材编写工作的指导思想;另一方面做了大量的问卷调查,旨在使教材内容贴近未来大学生的实际。“《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是全体大学生必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而不是历史系本科生的专业课。它的主要任务是通过事实阐明中国近现代的基本问题和相关理论观点,帮助大学生了解国史、国情,确立并增强对于中国共产党、对于马克思主义、对于社会主义的信念。”
但国史作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的一部分,其课时甚少,教师不好发挥。在某高校马列部担任教师的李老师向记者分析,在这种情况下,久而久之,国史教育容易成为一种装饰门面的形式主义。
2005年,韩国开始推进加强国史教育的方案,从初中“社会”科目中分离出历史部分,改为独立科目,并把高中选修科目“韩国近现代史”指定为必修科目。从课程设置上直接加强对青年的近现代史教育。普京任俄罗斯总统时,曾对当时使用的历史教科书表示不满,认为书中对苏联时代的观点过于消极,呼吁在历史学和社会学的教学中增加一些爱国主义教育。2007年,俄罗斯政府开展了历史教科书的重新编写工作。韩国和俄罗斯的国史教育经验都曾在我国国内引起广泛关注。
社会宣传是国史教育的重要途径
国史教育要想获得预期的效果,既要有理论高度,又要让群众能接受。我们要在加强科学研究的基础上,努力做到科学宣传,善于总结国史宣传的规律,丰富和完善国史宣传的技巧,把国史的宣传教育当做一个系统工程来对待。除了学校教育,也要充分重视社会宣传的作用,把社会宣传作为国史教育的重要途径。诚如军事科学院战争理论和战略研究部副部长齐德学所说,多种方式结合十分重要,可以加深人们对国史的了解。
社会宣传的手段多种多样,包括报纸、影视、网络等等。正如记者调查所显示的,在年轻一代人当中,传统纸质媒体的影响越来越弱化,而影视和网络在个人生活中所占的分量越来越重。因此,充分重视影视和网络的国史教育功能,将有益于推动年轻一代的国史知识普及和爱国精神的培养。
国史教育的加强,有赖国家、学校和社会的共同努力。在新中国成立60年,中华民族取得伟大成就之时,加强国史教育不仅适得其时,而且有着巨大的历史和时代价值。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