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银行界鉴于FAS157在金融危机中起了一定的推波助澜的作用,带头向公允价值会计即“调到市价的会计”(mark-to-market accounting)发难。会计界对公允价值的计量与确认展开了一场是非功过的大辩论。
迄今为止,对公允价值会计的评价仍未取得共识。但有一点可以肯定,金融危机将不会致使衍生金融工具消失,在严格的监管下,金融创新仍将继续。只要金融创新存在,金融工具和衍生金融工具仍会成为包括金融业在内的上市公司用来进行投资、避险(不可避免地仍会用于投机)的工具。这样,公允价值,作为金融工具最相关、衍生金融工具唯一相关的计量属性,仍有它的作用。
“公允”代表大家都不吃亏 必须由市场参与者共同决定
公允价值之所以名为“公允”(主要指用来计量金融工具的计量属性),是可观察到的、有公开活跃市场的、大量合乎常规所形成的,即实际上是由市场参与者共同制定的交换价格。这种随时可以取得并为所有市场参与者共同接受的市场价格,如交易所、交易商的开盘价、收盘价、中间价或投标价与出标价等等,都符合“公允”这一概念的基本特点。在会计中,公允(fair)这一名词最早来自于英国的公司法。英国公司法要求在评估一家公司财务报表的质量时,必须把是否符合“真实与公允的观点”(true and fair view)视为至高无上的标准。然而,英国公司法和有关法规始终未对这一概念作出明确的解释。不过,国际财务会计准则理事会(IASB)的“框架”第46段涉及这一观点。该概念框架写道:“运用主要的质量特征和适当的会计准则,通常可产生表达一般所理解的‘真实和公允’信息的财务报表或是公允地表述(presenting fairly)此类信息”。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