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第七届国际双语学研讨会由荷兰乌特勒支大学语言学研究院主办,来自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500多位学者出席了会议,其中有4位来自中国大陆的学者。
大会包括6场主题报告、21个主题的99场分组报告会和一个为期三天的论文海报展示会。主题报告是:全印度言语与听觉研究院Shyamala Chengappa的“双语和多语如何影响交际不畅的评估和自身的处理?”;荷兰提尔堡大学Guus Extra的 “超越综合:在多语的欧洲面对渐增的语言多样性”;荷兰Radboud大学Pieter Muysken的“语言接触模型”;英国爱丁堡大学Antonella Sorace的“双语人的语言发展:从不同角度综合数据”;美国密歇根大学Sarah Thomason的“孩子VS成人,谁是接触产生变化的中介”。分组会议的主题主要包括:语言接触引起的语言变化、语言政策和意识形态、双语社区和移民的社会语言学研究、双语的神经语言学和心理学研究、语码转换的语法研究和社会语言学研究、双语言语处理以及语言的死亡、保持和转移等。与中国有关的主题报告会主要安排在第59场“中国的城市化、语言接触和社会双语”和“与汉语接触引发的语言变化”中。在该场报告会上,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南京大学的徐大明分别以“普通话扩散和城市双言制形成的机制”和“昆都仑言语社区声调模式的产生和发展”为题作了报告;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顾问及兼职研究员、荷兰莱顿大学的范德博(Marinus van den Berg)作了以“华南双语模式的发展:广州和深圳的语言使用调查”为题的报告;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委员、香港城市大学邹嘉彦作了“过渡性三言制与语言转用:加速的中国城市化和语言规划”的报告;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南京师范大学的刘俐李作了题为“东干语音节的辅音化”的报告;中国语言战略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上海大学的雷红波作了题为“上海学龄前儿童的语言学习和语言使用”的报告;南京大学社会语言学实验室成员俞玮奇作了题为“语言接触的语言认同效应”的报告。此外,徐大明还应邀担任了第23场报告会——“语言政策与意识形态”的会场主席。
国际双语学研讨会(The 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Bilingualism)是目前双语学界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系列国际会议,它汇集了语言学、心理学、人类学、认知学、社会语言学、神经语言学和教育学等多个学科的学者,为他们提供了双语研究的一个国际学术交流平台。经过12年的发展,研讨会已发展到有近700位参会学者的规模,参会者来自世界7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展示双语学研究最新进展和动态的国际性学术盛会。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