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年12月,深圳一个曾经闻名全国的“超级村庄”潘村,因为资不抵债而濒临破产,该村的领头人潘某为了应付债权人的讨债而疲惫不堪,利益受损的村民上访告状接连不断,潘某被迫退出村领导集体,很多村民把本村的衰败归咎于他长期以来搞“一言堂”和“家长统治”。然而,就在三年前,这个村的生产总值超过7亿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达到2.5万元,潘某是一个很有声望的农村能人。根据调查,潘村衰败的主要原因是村主要领导人在村集体经济投资上的决策失误所致。“潘村现象”引起我们深思:农村的发展和良好治理能否长期维系于能人主导的治理模式?什么是农村治理的最佳模式?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