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经济治理结构:政府与市场之外的第三条道路
作者:haowj   日期2009-10-19 15:05: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编者按

  2009年10月12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将2009年诺贝尔经济学奖授予美国经济学家埃莉诺·奥斯特罗姆教授和奥利弗·E.威廉姆森教授,以表彰其在经济治理结构分析方面的突出贡献。两者的研究各有侧重,又不乏相通之处。在国际社会仍然苦恼于金融危机之际,二人获此殊荣是耐人寻味的,也许意味着人们对正统经济学核心理论部分的一种反思。

  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的成果表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危机本身就说明,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败”,因此我们必然寻找更多的出路。他们的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现实中市场经济社会的理解。

  政府VS市场并非“非此即彼”

  传统上,微观经济学几乎就是市场理论。讨论“市场失灵”时,替代者往往只是政府或国家,似乎社会经济生活的“药箱”中就只有这两付药。照此下去,自然回归到“市场—计划”孰优孰劣的传统思路上去。

  奥斯特罗姆和威廉姆森的成果表明,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金融危机本身就说明,不仅存在市场失灵,也存在“政府失败”,因此我们必然寻找更多的出路。他们的成果丰富了我们对现实中市场经济社会的理解。

  威廉姆森的研究表明,市场与企业是两种有相互替代关系的经济治理结构,两者的区别在于,解决利益冲突的途径不同。市场的缺陷在于,谈判或协商会导致讨价还价而往往不能促成交易;但在企业当中,这些问题相对较小,因为可以诉诸“威权”来解决利益冲突。但企业的弊端在于,“威权”往往会被滥用。在一个有众多买家和卖家的市场上,利益冲突问题不那么严重,因为交易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非常小,彼此都很容易找到其他买家或卖家。而交易双方的相互依赖程度越深,双方在市场上达成一致的难度就越大,就越倾向于在一个企业内部进行交易。反过来说,交易双方抛开对方调配资产的能力之强弱,决定了双方相互依赖程度的深浅。市场的替代者,不单单是政府,举凡一切层级组织如企业、非政府组织、非营利性机构、社团等,都可以成为替代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者。

  奥斯特罗姆的研究则表明,处理自然资源和污染等问题并不能仅仅依赖于政府和市场。我们还有与个人自由更相容且有效率的多种选择。从他们的研究成果中,我们应当认识到,市场制度之所以有效率,并不仅仅是因为价格机制和私有财产制度的存在以及政府对经济的有效管理,还因为现实社会中存在大量非市场、非政府的制度和机制。特别是,如何应对全球变暖和其他环境问题,一直是近年来各方面关注的迫切现实问题。奥斯特罗姆的思想有助于我们为解决这些问题而进行的思考。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