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日前,高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评选结果正式揭晓,共有648项成果获奖,其中一等奖38项,二等奖205项,三等奖392项,成果普及奖13项。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复旦大学、武汉大学、南开大学、浙江大学、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清华大学、中山大学位列获奖总数前十位。获奖成果或推动了理论创新,或推动了学科建设和基础理论发展,或回答了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中的一些重要理论与现实问题,真实地反映了近年来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质量和水平。
文史哲等人文学科获奖成果不仅数量优势明显,而且对文明传承、文化交流贡献突出,反映出高校人文基础学科的深厚积淀。四川大学古籍研究所历时20余年编撰而成的《全宋文》,全面展示了宋代的学术文化成就,它的出版从总体上改变和提升了宋代文史研究的格局和水平。北京大学严绍璗教授潜心研究20年,著成《日藏汉籍善本书录》,得到日本学界同行高度评价。南京大学张宪文教授主编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总计55卷、约3000万字,汇集了中方、日方、西方关于南京大屠杀的大量第一手资料,其中《遇难同胞名录》公布遇难同胞名单简历13000余份。该丛书的出版引起日本官方高度关注,国内外媒体争相采访报道,反响十分强烈。
基础性研究立足于本土实践,以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攻方向,提炼经验、创新理论,显示出高校学者植根实践、密切联系实际的优良学风。张守文教授的《财税法疏议》首次系统提出了财税法上的“可税性原理”,对财税法学理论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闵维方教授《探索教育变革:经济学和管理政策的视角》部分研究成果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举办的学术研讨会上产生了重要学术影响。
研究咨询报告类获奖成果创历届新高,一批应用性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党和政府决策,应用于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取得显著成效。
本届评奖首设成果普及奖,十余种传播普及人文社会科学知识读物多次重印,发行量数十万册,有的还翻译成其他文字,深受中外读者好评。(王日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