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欧盟政策应惠及波兰农村非农业人口——专访波兰科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查娃琳斯卡
作者:haowj   日期2009-10-20 10:48: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近日,第27届国际农业经济大会在北京举行。与会的波兰科学院农业与农村发展研究所副所长查娃琳斯卡接受了本报专访,就加入欧盟以后波兰农村的发展和农村非农业人口就业问题发表了看法。

  转型时期农村非农就业状况堪忧

  记者:作为转型国家,波兰的农业现代化进程表现出哪些特点?

  查娃琳斯卡:处于转型期的波兰农村经历着一些基本的变化,为了增加收入,许多农民纷纷放弃农业生产进入城市。当前,波兰总人口是3810万,农村人口1480万,其中农民300万,农民家庭人员540万,农村非农业人口640万。从波兰国情出发,我们希望他们留在农村,发展非农产业。当然,这首先要考虑农民的教育水平、年龄构成,了解他们有能力做哪些工作,以及我们能创造的就业岗位,比如基础设施建设。

  就失业率而言,当前农业相关人员的失业率是5.3%,农村非农业人口失业率要高出很多,达到13.9%,城市失业率是9.8%。所以,波兰一方面需要大量投资,发展非农产业,就地解决大量非农人口就业问题;另一方面,需要大量的农业商人,也就是能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来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同时提高农业生产效率与农民收入。

  记者:贫困是波兰面临的一个难题,是否在农村非农业人口身上表现更明显?

  查娃琳斯卡:的确,农村人口仍然占贫困人口的大部分,但中间也存在分化。据官方统计,城市居民贫困率为12.3%,农村贫困率则是27.3%。由于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获得了欧盟的补助与支持,已经不是那么贫困。相对而言,在农村居住而从事非农业的人口贫困程度要高得多。

  记者:这部分农村非农人口是否可以大范围地流动到城市呢?政府是否制定专门针对农村的发展政策?

  查娃琳斯卡:农村非农业劳动力可以自由流动到城市去,但是到城市后他们必须承担起教育等非常高的生活成本。与中国劳动力大量流入城市不同的是,在波兰,农村非农业劳动力更倾向于移民欧盟的其他国家,比如英国、爱尔兰、德国、法国、芬兰等。从2004年加入欧盟到2008年,波兰移民人数超过200万,其中大部分是农村的非农业劳动力。在移民方式上,既有个体的零散移民,也有整个村子的整体迁移。之所以会出现这种现象,主要是出于成本和收入的比例。因为在国外他们可以获得更高的收入。所以,我们在考察农村人口流动状况时,主要参考数据是看他们出国谋生的工作。

  在农村发展政策上,波兰政府有一些包括农业人口在内的全国性政策,但没有专门针对农村发展制定政策,比如没有专门针对农村的教育政策。

  欧盟政策应顾及农村非农业人口的需求

  记者:对于中东欧的转型国家,农村就业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吗?

  查娃琳斯卡:中东欧国家以前是一个统一的整体,加入欧盟后,成员国之间的矛盾开始凸现。新成员国与旧成员国之间、新成员国之间都存在矛盾。比如由于新加入的各个国家生产的产品不同,中东欧的国家在考虑如何利用欧盟提供的帮助促进国家的发展时,往往发生分歧。但存在一个共通之处是,希望在农村能够创造出更多的就业,让农民继续留在农村。

  众所周知,欧盟对旧成员国的规定主要涉及环境保护,而对希望获得较快发展的新成员国,很多规定已经不适用。所以,我们希望欧盟能够针对新成员国专门设计一些政策,比如通过投资、基础设施建设等手段,能够促进当地就业,促进人们增收,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这些项目恰恰是当前所缺少的,鉴于农业人口有自己的游说团,所以我们现在主要考虑的是如何更多地表达农村非农业人口的需求。这也是中东欧各国农村政策方面的共同需求。

  此次国际农业经济大会上,捷克、匈牙利等国家的经济学家也注意到了农村非农业人口问题,这一部分人不仅没有从欧盟的政策中获得帮助,反而正在成为加入欧盟的受害者。当前,欧盟的扶助政策大致可以分为两个方面,其一是直接为农民提供支持;其二是促进农村的发展。我们认为,应该促进欧盟政策从第一方面向第二方面转化,使农村非农业人口也能从中获益。这是欧洲转型国家存在的一些共性。

  农村非农业人口应建立自己的游说组织

  记者:2004年波兰加入欧盟后,波兰农产品在国际市场上获得了价格上的比较优势,欧盟资助的农业发展项目也惠及了波兰农民,这对于缓解农村的非农就业问题起到什么作用?

  查娃琳斯卡:波兰加入欧盟后,农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因为之前我们没有高质量的农业生产,所以波兰做了积极准备,进行大量投资,提高生产质量和对环境的要求。当然,欧盟也为这些发展提供了大量资金。现在我们的农业生产质量很高,而且价格比较低廉,产品竞争力较强,出口大幅增加。例如,在开放市场之前,波兰农产品价格只是欧盟的一半,加入欧盟后农产品价格大幅增加,农民从中获益不少。此外,波兰还得到了欧盟的大力支持,开展了很多农业合作项目,包括直接投资、补助以及其他社会援助,比如提供养老金等,使许多农民富起来。

  但是与农民相比,农村大量非农业人口并没有获得多大帮助,也没有得到直接援助,收入仍然维持在低水平。此外,从影响政府政策的能力来说,农民拥有共同的需求和利益,所以表现得非常团结,向政府积极游说也往往能收到效果。但对于未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村人口来说,他们在政治上往往处于薄弱环节,也没有从加入欧盟的行动中获得利益。所以,如何保证这部分人的发展利益,正在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记者:农民向政府游说的机制是什么?依靠基层的农业组织吗?

  查娃琳斯卡:我们现在有成百上千的游说组织。他们具有高度的自觉性和明确的需求,并且知道如何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这些组织吸纳了大量的商人、律师,其组成并不全部来自波兰国内,很多人与来自欧盟其他国家的人联合建立游说团,有的甚至成立办公室,或者类似于议会的组织,甚至建立了发言人制度。农村的非农业人口也应当逐步建立自己的游说组织,影响政府和欧盟的政策取向。

  (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际合作局王鹏对此文亦有贡献)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