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往期回顾
日本印象
作者:haowj   日期2009-10-20 10:52:00   《中国社会科学报

  我曾应日本国际协力机构(JICA)邀请,随中国基层工作者代表团赴日访问考察。有机会深入东京街头,体验了东京及其周边地区的生活方式。从多层次、多视角去观察日本社会,体验日本生活,感受日本文化,留下了深刻记忆。

  以人为本: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日本许多设施的设计都非常人性化。公交车到站时,都会自动向街沿倾斜一些,降低车门高度,方便老人和小孩上下;东京地铁车厢为不同身高的人准备了高低不同的拉环;地铁里不能使用手机,以防止带心脏起搏器的乘客受到伤害;道路施工时会用隔离墩为行人和自行车辟出专门通道,两头有专人负责指引;日本寸土寸金,房屋、设施都面积狭小,但面积再小的公共洗手间,都设有专供残疾人、母婴使用的设施;街头盲道无所不在,红绿灯都设有提示盲人的各种音乐,车站、电梯、自动售货机都有盲文标识和方便残疾人的各种按钮,不少日本人的名片上还印有盲文。

  使我最难忘的一个瞬间是遇见一位盲人独自搭乘地铁。东京地铁是全世界最复杂的轨道系统之一,线路达几十条之多。盲人也能在这样一座地下迷宫里行走,除了依靠发达的盲道等无障碍设施外,更离不开人性化的服务。我注意到,地铁工作人员一发现这位盲人,立刻跑上前去把他(她)搀扶进了车厢。

  此次访日,感受最深刻的是处处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和干净整洁的城市街道。无论是繁华的都市还是宁静的乡村,绿化生态、美化环境成了日本人的共识。漫步东京街头,龙柏等常绿树随处可见,街边路旁,万绿丛中点缀着五彩的花草。如果说日本在20世纪中叶曾经历过环境污染带来的沉痛教训的话,那么那段经历所唤醒的人们对自然的珍视和对环境的保护,则让日本人在几十年后终于得到了回报。当你在街头询问日本人:“你的国家什么地方最值得你骄傲?”有39%的回答是“优美的自然环境”。日本人对环境的保护,已经不单是政府的号召和各种环保机构的宣传,而是早已深入人心的、根深蒂固的环保意识了。每个日本人都会自觉地按照提示将手里不同种类的垃圾放入不同的垃圾桶内。有些地方的普通家庭每天都会将生活垃圾按照标准进行26种分类,这可以让我们找到其自然环境优美的原因所在。

  “和”彰显中国文化的影响力

  踏上日本国土,在报刊、杂志、电视字幕上,都能看到冲击视神经的汉字,让人倍感亲切。

  日本民族是一个善于向别人学习的民族。从唐代一批批日本遣唐使到中国学习,促成了日本的“大化改新”,开始了日本的封建制度,到明治维新后的“脱亚入欧”,全面向西方学习,发展工业和军事以及文化、生活习俗的西化,日本无时无刻不注意周围的动向,以吸收新鲜的营养来充实自己。正因为有了这种世界眼光和学习态度,日本在近代才能较快地发展。日本还是一个善于吸收外来文化并创造性地转化为传统文化的国家。作为中华传统思想瑰宝的儒家文化,在日本得到了很好继承和发展,并早已渗透、积淀为其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

  儒家学说博大精深,追求的是以“仁”为核心、以“德”为基础、以“礼”为规范、以“和谐”为目标的境界。“和”的外在表现是重视礼仪、讲究诚信。这种礼仪每时每刻都体现在日本人的工作、生活及人际交往之中。诚信就是真诚、守信,它是一种个人品格,是一种职业要求。为做到这一点,不少日本企业将诚意奉为圭臬,作为市场经营理念,作为企业员工的共同价值观,并通过企业员工的热情、真情、深情、温情来进行诠释。

  “和”的内在要求是重视团队意识,追求目标就是义利两全、致富经国。这些理念指引着日本在二战后迅速恢复生机与活力,并在20世纪七八十年代追赶上美、苏大国,成为世界第三大工业国和经济强国。不少企业把工人的意见纳入决策的过程,体现了儒家“虽有亲朋,不如仁人”、“民有德而五谷昌”、“博施于民而能济众”的“和为贵”思想。“和”强调奉献和报恩精神。当然,对那些具有舍命精神的人以制度形式进行激励是“和”的主要目的。日本企业普遍实行终生雇佣制、年功序列制,在儒家伦理基础上通过调整企业生产关系缓和劳资矛盾,推动企业发展,达到人与企业的和谐,从一个侧面促进个人、社会、国家的共同进步。

  展望未来:青年是中日友好的推动力

  中日是一衣带水的邻邦,两国的友好交流源远流长。中日邦交史同样凝聚着无数追求中日友好事业的机构和人们所倾注的心血,他们本着“携手共创美好明天”的宗旨,积极促进两国在环境保护、医疗保健、教育、能源、运输、交通、通讯等各个领域的相互交流与学习,使两国通过“中日青年邀请计划”不断增进信任和理解,通过他们不断的艰辛努力,架起连接两国人民真挚情意的友好桥梁。两国青年应该以史为鉴、面向未来,相互学习、加深了解,求同存异、发展合作。中日世代友好要靠年轻人去延续,青年一代将描绘新的时代。我深信,彼此微笑着的未来将是最美好的世界。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

版权所有 2002 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