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90年代初期,文学批评曾有过短暂的活跃期。面对文学的精神危机和道德滑坡,一些批评家忧心忡忡地提出了“人文精神失落”的问题。但是,随着市场化的进一步深化,随着作家对市场资源和话语资源的成功占有和利用,批评家似乎感到了深深的自卑和无奈。许多批评家放弃了“反对的姿态”,于是,便形成了批评对创作的“依附性模式”。批评和创作的关系于是便呈现出日渐严重的“非对称”状态。
文学批评与文学创作之间的正常关系,应该是一种均衡的对称关系和平等的对话关系。它们之间不存在谁依附谁的问题,更不是谁为谁服务的关系。作为两种表达思想和人生经验的不同方式,批评与创作相克相生、互相依存;如果它们在所有方面都高度同一、不分彼此,那批评就消亡了,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
……查看更多内容请订阅《中国社会科学报》
《中国社会科学报》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及本网站名。